不曉得周師奶與豬肉榮為了一元半塊討價還價的熱鬧光景還可以延續到何時;不曉得那鮮果青菜混着肉味魚香的雜杳歲月會不會有一天黯然消逝。消費者委員會說,街市是香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但隨着連鎖超級市場的大肆擴張,英文名為wetmarket的街市,已經愈來愈少人去「wet」了。 記者:蔡元貴 翁煜雄 倪清江
【本報訊】消委會指出,街市營運規模正日漸收縮,並被超市逐步蠶食。市場競爭一旦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將會受到影響。消委會建議政府積極改進街市環境;當局則表示已經預留三億元,全面改善三十四個公共街市。
「街市文化有必要存在,尤其是中國人,街市係社會嘅縮影,冇咗街市,就等於冇咗中國文化。」全港公屋商戶總會前主席林俊賢說,隨着大型超市集團的擴張,街市小商戶的生存空間正不斷萎縮,他擔心街市文化快將消失。
傳統街市的衰落,始於九九年以來超級廣場的蓬勃擴展,百佳擁有五十四間超級廣場,惠康亦有十五間;超級廣場售賣豬肉、鮮魚及蔬果等鮮活貨品。消委會指出,超市的舒適購物環境搶去了不少傳統街市的濕貨顧客。
民主黨消費權益發言人李華明不願看見街市的衰落:「街市人情味濃啲,阿姐會同你打招呼;超市好冷漠,冇特色。」有市民昨致電商業電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討論街市文化,聽眾陳先生說:「街市係一個好重要嘅文化,好多大都市好似京都、倫敦都有好多好靚嘅街市,我覺得香港咁多遊客,如果可以搞乾淨個環境,係好重要。」
消委會競爭政策研究小組主席郭琳廣昨指出,消委會兩年前的調查顯示,有近七成消費者喜歡在街市購買新鮮食品,但隨着大眾日漸着重購物環境的清潔和舒適度,有迹象顯示光顧街巿的消費者有下降趨勢。他擔心若街巿營運規模收縮,在街巿謀生的非技術勞工可能會失業。資料顯示,本港約有一萬五千七百多間街市攤檔,共聘請一萬九千多名員工。
消委會建議,政府應透過街巿的革新及有關勞動力的再培訓,減低街巿營運收縮對競爭和經濟帶來的影響。全港公屋商戶總會主席陳永成表示,自從房屋署准許超級廣場進入舊屋邨後,公屋商戶生意額一直受影響,「街市冇冷氣,通道又窄,上班一族都唔去,淨係啲師奶同上咗年紀嘅人,貪平,同埋有感情─感情隨住時間係會變嘅。」
陳永成指出,其實超市貨品「有平有貴」,例如午餐肉等罐頭,街市售價較便宜。但超市在「格到最低價」等排山倒海的宣傳下,不少市民以為超市一定便宜。
記者昨到北角渣華道街市,發現街市仍沿用舊式通風系統,在天花板掛着大吊扇,人流甚少。凍肉舖老闆莊先生投訴,當局曾承諾安裝空調,但終告吹。「我個檔口最熱成三十幾四十度。」然而,不少街坊仍希望保留街市:「呢個係香港嘅特色,又可以俾消費者多個選擇。」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發言人回應,政府單在二○○三至○四年度,已預留超過三億元在三十四個食物環境衞生署轄下的街市進行改善工程。目前已有逾二十個街市裝置冷氣,未來三年投入服務的新公營街市亦將全面設有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