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公準備再度發招拯救樓市,市民屏息以待,非為樓價可因救市新招回升而有所期盼,而是憂慮新招數一出,可能和以往的救市行動一樣,進一步拖累樓價下挫。這樣一種心態,究是反映了甚麼?簡單來說,是市民對政府已失去信心。
「信心」這樁事情倒不要小看,很多時候,它發揮的力量比金錢的力量大,比政府的力量更大。君不見中外歷史,當人民失去信心,無論政府是民選與否,也可能會倒台。
孫公剛公布未來市場的樓宇供應量,又按未來的住屋需要而估計出吸納量,認為只要3年時間,樓市的供求不平衡問題便可解決。先不說不少人質疑供應量的數字,單從經濟學的供求理論看,情況就不一定這樣樂觀。
孫公談的供求,並不完全符合經濟學上的供求。與價格有直接關係的並非簡單的供求數字,而是要看「有效的供求」。甚麼是有效供求?這有兩個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意願」。住屋需求龐大,人人希望置業,但並非人人有錢買樓及供樓,這種需求便非「有效」。當人們的置業及供樓能力提升,但不看好樓市前景,便會只租不買,需求亦非有效。金錢的能力與經濟環境也許關係直接,但「意願」則與「信心」有較大關係,畢竟,買樓涉及龐大資金及長期的樓按負債,對樓市若有戒心,怎會有強大的入市意欲?發展商若失信心,亦會爭相削價推盤,令有效供應增加,衝擊薄弱的有效需求,樓價如何能不下墜?要扭轉疲弱的樓市,政府要從準置業者及發展商的角度去想,是否對新招有信心,否則,無論如何吹噓都是徒然!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