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別推諉公關

董建華別推諉公關

鄭經翰

七一大遊行後,治港六年的董建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挫敗,直至上京述職獲得中央八大領導人支持後,才算穩住了局面。一個月下來,董建華再度上路,首先的工作是放下身段,分批接見不同黨派和社會各界,擺出一副加強與各界溝通和尊重民意的模樣,以圖挽回江河日下的個人聲望和政府威信。
不幸得很,未知是董建華自身性格使然,還是他對現實政治的教訓認識不足,反省有限;會見民主派議員時拘謹寡言、令人感到猶如「對空氣說話」的董建華,同日較早時間在中聯辦策劃與十一個傳統左派商會及社團等一百二十名代表會面的場合上,卻原形畢露,按捺不住,大談政府的「三個P」工作。自評其中兩P,即公關(PublicRelations)和政治(Politics)的工作做得不好,但另一個P政策(Policy)卻是他的強項。言下之意,就是特區政府當前面臨的政治困局,並不是他制訂的政策失誤所致,而是宣傳政府政策的公關工作做得不好,以及照顧民意的政治考慮不周的結果而已。

應重組中央政策組
令人詫異的是,董建華在會見本港各大傳媒機構管理層時,卻又承認政策失誤是導致本港民怨沸騰的主因,前後矛盾,更令人懷疑董建華究竟是否知道自己在說甚麼?更重要的是,如果連自詡是「強項」的政策也搞得一塌胡塗,以致天怒人怨,董建華還有甚麼可取的地方?
其實,所謂「三個P」是一體三位、息息相關,任何政府都不可忽略的工作,絕對不是互不從屬的獨立個體。政策是綱,政治和公關都是目。綱舉目張,政策搞不好,最好的政治游說和公關宣傳都無濟於事。
一句話,被董建華視為強項的政策,在廣大市民心目中根本就是弱項,也是導致近百萬市民忍無可忍,不能不走上街頭的根本原因。退一步說,如果董建華認為公關和政治出現問題,那麼便要負責統領公關和政治工作的部門如新聞處和中央政策組承擔責任,否則一切都是空話。

特區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搞好政策。不過,特區政府雖有中央政策組做謀臣,但由董建華的親信鄭維健到從學術界禮聘的劉兆佳,都交不出好成績。董建華一直倚重的,反而是由商人組成和操控的民間研究機構,這些以學術研究包裝、實質企圖影響政府政策的所謂研究機構本無不妥,但利用公帑以自肥便肯定有利益衝突之嫌。
以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為例,本來由以安子介為首的商人自資成立,但安子介身故後,梁振英接手主理,財政來源便主要依靠中央政策組撥交的研究費用支撐,每年數以百萬計,卻完全是納稅人支付的公帑。
邵善波一而再、再而三不知所謂的言論,都足以說明這個假公濟私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正是以董為首的特區政府禍港殃民政策的思想根源。政府外判的工作,款項超過一定數目,便須經過投標程序決定。如果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毋須經過正常程序或斬件取巧獲得研究巨額資助,董建華便有私相授受之嫌,一定要公開交代。
因此,董建華要是真的痛改前非和洗心革面,第一就要公開割掉與這些不學無術、假公濟私的所謂研究機構的關係,重組中央政策組,開放門戶,招賢納士,充份發揮社會各界精英的才能,同心協心,為政府出謀獻策,搞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