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北大高材生賣豬肉又如何 - 張華

解讀中國:北大高材生賣豬肉又如何 - 張華

以陝西省長安縣文科狀元成績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陸步軒,八九年畢業後際遇不佳,所屬企業倒閉,自己投資的公司也因經營不善而關門,年前更要掄起切肉刀,在西安市開設豬肉檔。陸妻、陸父及鄉鄰對他懷才不遇,忿忿不平,他自己也心裡難過,嚮往書桌。

中國人才錯配最佳例證

事件見報後,引起全國轟動,很多人指摘中國畸形的用人制度只會扼殺人才,埋沒人才,浪費稀有的社會資源。毫無疑問,這是人才錯配的最佳例證,今天的中國還不是人才過盛到可以讓他們去賣豬肉的地步。

過去幾十年,由於中共體制及觀念的落伍,人才錯配、資源錯配的現象一直未停過,今天,大學畢業生基本上已可自由擇業,「陸步軒現象」應只是特例。

這宗新聞如此轟動,當然跟主人翁是北大高材生有莫大關係,反映整個社會對北大畢業生存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他們應該擁有一份更好的職業、更高的收入。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考上北大的都是最頂尖的人才,況且,國內的大學學費已嚴重脫離了老百姓的負擔能力,如此艱困也千方百計送子女上大學,當然期望他們能夠有一番作為。陸步軒卻「淪落」成為「賣肉佬」,難怪引起如此多人關注。

社會缺乏敬業樂業精神

但是,這種對北大生的心理預期,其實也折射了中國社會缺乏敬業樂業的精神。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社會現象,近百多年來,我們一直都不能培養這樣的社會氣氛,讓各人恪守本份,竭盡所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相反,日本人對自己的工作崗位卻有一份彷彿與生俱來的尊敬,甚或膜拜。我們屢遭日本人欺凌,卻一直不能從日本人的身上學到這份本領。

還有四天,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雷鋒就去世四十一年了,今天中共仍在蒼白無力的呼喚「雷鋒精神」。甚麼是雷鋒精神呢?說白了,也就是「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工作。這說明四十年來敬業樂業的精神無法生根。

筆者對雷鋒這個中共塑造的宣傳偶像並不感冒,唯獨對這種雷鋒精神還有一絲好感,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最缺乏的氣質。只要大家都樂意做「螺絲釘」,扮演每個角色時都盡心盡力,陸步軒賣肉有何不可,只不過是一份職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