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投資為未來消費

理財智慧:投資為未來消費

如果要建議大學生應該選修的科目的話,假如有「個人理財」(PersonalFinance)的設立,便是最好的選擇。個人理財不但是收入與支出的問題,還應包括正確的理財概念,例如怎樣分配現在及未來消費的問題。

理財可學以致用
有些大學學科十分專業,學生畢業之後,未必能夠學以致用。但理財就不同,因為大學生畢業後,生活上每天都會面對理財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觀點出發,為甚麼會出現「投資」?其實「投資」是源自「儲蓄」。而儲蓄又為何出現?原來是為了未來的「消費」。
假設擁有1萬元的某君知道自己只有一天的壽命,如果他無兒無女,又沒有親友的話,你說他會怎樣做?持有現金,本身並不會帶來「效用」(Utility),要把現金花掉在消費項目上,例如商品及服務,才會為消費者帶來得益。
當然亦有少部份人喜歡收藏錢幣,興趣是賺多些錢,銀行戶口中可以有多些「零」。但這些把賺錢當成最終目標的人,似乎未能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
金錢本身並無價值,花掉金錢所換來的服務及消費商品,才會產生效用。所以假設只有一天壽命而又持有1萬元的話,便應該把金錢花掉,換取效用。
如果把某君的壽命延長一天變為兩天,又會怎樣?如果壽命延長至兩天,那麼他便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妥善分配這1萬元在這兩天之中消費。例如把1萬元平均分配在兩天消費,那麼在第一天消費5000元,剩餘的5000便儲蓄起來。而這儲蓄存放在銀行之中,成為了投資,賺取利息。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未來的消費,那麼在上例之中,第二天他能消費的數額,就是5000元加上利息。所以儲蓄及投資出現的原因,是為了未來的消費。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