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17項服務貿易可以提前進入內地,較最初宣布的16項,多了「貨運代理」一項,在上周二公布的「粵港合作拓展新領域」中,大部份內容仍然停留在「理論」階段,貨代方面則已提出具體安排及服務承諾。
香港公司在廣東投資設立貨代企業的註冊資本降至海上貨代為500萬元(人民幣,下同)、航空貨代為300萬元、陸路貨代為200萬元。在倉儲服務方面的最低註冊資本為50萬元。
物流公司保昌控股(562)主席劉少榮接受訪問時表示,這對香港中小型物流公司來說,是一大喜訊,為港商設立了很大的空間。「我即時通知廣州的代辦處,希望第一時間在廣東申請海上貨代及航空貨代牌照。」他說,保昌現時在廣州及深圳都有代辦處,但要與內地公司合資,觀點和利益都會有衝突,新規定則讓他們可以在廣東開設自己的公司。
他指出,廣州新白雲機場明年4月啟用,廣州的貨流會大增,CEPA這陣「及時雨」,令港商有空間拓展廣州的市場,短期來說,可能會分薄香港的貨流量,但中長期而言,整個大珠三角集製造及物流於一身,將增加整體貨源,香港同時受惠。
不過,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廣東省政府承諾有關申請會在5個工作天內批覆。「我們當初最擔心是內地的官僚架構及工作效率,隨時搞一年半載,港商便失去了『快人一步』的先機。」
物流發展局於7月23日召開的「集思會」,收集業內人士意見,然後帶上談判桌。政府消息人士對本報說,現時已採取更靈活的收集業界意見機制,不再堅持先做顧問報告,而是直接聽取業界的意見,但在有爭議的課題上,未必可以像這次收集物流業意見那麼快捷及順利,例如興建港珠澳大橋,正反兩面都有很強烈的意見,至近期才達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