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
黃啟輝
今年會考放榜之時,筆者已完成大學生涯的三分二,但也要為放榜感到惆悵。原因只有一個:筆者的母校被點名是母語教學政策下的「大輸家」,學生英語科成績顯著退步。其實真正的輸家不是學校,而是學生。多年來致力推行母語教學的羅范椒芬女士也點名說筆者的師弟們是輸家,怎能不令人無限惆悵?
回顧整個母語教學政策的推行,「家長式管治」的特色表露無遺。回歸六年,特區政府制訂政策時,處處表露出家長對子女的支配意味。政府總認為自己提出的政策是「寶」,市民反對是他們「唔識貨」、「未懂性」之故。信手拈來的例子,就有整套語文教育政策、社會福利改革及公務員體制改革。單就母語教學論之,當初政策出台時,大家都心知肚明:家長一向認為子女必定要有良好的英文水平,才會享有大好前途。這種心態根深柢固,極難改變。可是特區政府執着母語教學的幾點好處,一意孤行,一心以為透過宣傳工作以及幾年後能見到的成績,便能慢慢改變家長的心態。暫且不論到了今天家長的心態有否改變,我們看到的事實是,這個政策已經製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大輸家」。
大好青年無端成為語文政策下的犧牲品,原因無非是整套政策急急推行,漠視了學校的反對聲音、家長的反對聲音;也漠視了各項配套措施未夠完善。轉用母語教學後,基於實際社會需要,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變得更為重要,靠的是額外的英語訓練、額外的資源。可是今天看來,對這樣重要的配套,政府還停留於「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完全沒有把握。後果就是學生的英文水平每下況愈。
筆者認為,即使假以時日,事實慢慢證明政府當初的出發點正確,這種家長式的政策執行方針亦絕對不能再用!第一、每次推行這種「好心做壞事」的政策,社會上就會有多一班對政府不滿的人。長遠來說,社會上大部份人都會跟政府「有牙齒印」,後果相當嚴重。第二、政府每推行政策,仍要靠各方面﹙例如前線公務員、服務提供者及普羅大眾等﹚的認受及合作,並不是單靠局長一聲發號施令便行。假若政策不得民心,執行起來必定阻攔重重,事倍功半。即使面對的問題多麼迫切,重大的政策改變是絕對不能急就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