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黨」活動本身似乎是一些無聊的集體行為,但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首席講師史文鴻指出,這種古怪活動反映了人與人之間關係愈來愈疏離,因此要找一些互不認識的人來尋求認同感,但相信不會在港流行。
史文鴻指出,「快閃黨」集合了一班人同時做一件事,以尋求認同,是一種集體行為,但時間不會太長,否則他們可能會感到納悶。
對於這種怪現象的出現,史文鴻說:「這反映人際關係變得疏離,他們不叫朋友一同進行集體活動,反而叫一些不認識的人聚在一起,希望找這些人來認同自己。」
雖然「快閃黨」在歐美經常出現,但史文鴻認為這活動未必會在香港流行:「香港人比較現實,做事講求目的,難聽點是功利,所以這活動不會在香港成為主流,最多也只是小眾活動。」
到目前為止,「快閃黨」發起人一般都強調活動要符合法例。史文鴻說,只要這些活動不涉及違法行為,不用大驚小怪。
由於「快閃黨」動員能力強,紐約大學互動電訊科教授舍基表示:「『快閃黨』一旦流行起來,搞惡作劇的人和政治分子都會利用這活動。」
作家萊茵戈爾德警告這些活動有政治化危險時說:「到目前這是一種以新技術形式動員集體行動的無聊玩意的嘗試,但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組織集體行動的相同伎倆,卻曾被用來推翻菲律賓埃斯特拉達政權。」
美國《紐約時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