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迫人民幣升值屬不智

國際視野:迫人民幣升值屬不智

人民幣應否升值成為全球熱門話題。
自日本高官於6月初做「爛頭蟀」開腔指人民幣滙價偏低後,美國財長斯諾和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亦相繼敦促中國政府正視人民幣的真正價值,從而採取相應措施,連歐盟也來湊熱鬧,表示會對中國提高貨品進口優惠稅項。
可是民間的反應卻多與官方言論背馳,較有份量的文章如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系教授麥金龍(RonaldMcKinnon)於6月底在《華爾街日報》以人民幣不應升值(Don'tRevaluetheYuan)為題,直斥以傳統智慧迫人民幣升值的謬誤。

歐美日另有目的?
繼而有大摩首席經濟師羅奇(StephenRoach)於前日在《金融時報》撰文,指美日歐可能為疲莫能興的全球經濟找代罪羔羊,遂將責任推給中國,為甚麼對本身(指歐日)內部結構改革毫不積極或對消費及儲蓄模式(指美國)作出檢討?
究竟歐美日矛頭為何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直刺中國,是欲蓋彌彰(明知扭轉經濟乾坤不易)將矛盾轉移,抑或中國實在賺太多外滙,人民幣確實存在升值條件,甚或另有目的?
人們必須從較客觀及理性的角度來衡量及分析利害,光看各國官方與民間學者言論對人民幣應否升值意見之分歧,已知問題並不簡單。
事實擺在眼前,無論經濟增長、外資直接投資(FDI)、出口數額、甚至熱錢流入,任何一方面都令歐美日等國家眼紅,站在他們的角度看(表面數字),又豈有不呼天搶地之理?
然而精明的企業家或投資者,那處地方若沒有錢賺或明顯「着數」,又怎會將錢擲進?
只要細加研究數字便知就裏,重要的問題是,人民幣要升值,中國究竟ready未?
中國人民幣的穩定性是否對全球經濟起穩定作用,為投資者帶來信心?貨幣的真正價值又怎樣衡量?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