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周,英國老牌球隊利物浦訪港,吸引大批球迷觀看練習,連特首董建華亦湊湊熱鬧,豈料被在場球迷大喝倒采。董建華日前才言之鑿鑿地說會留意民情,傾聽民意,但他的民望已僅餘百分之十幾,正常情況下,早已下台。然而,董建華的後台依然強硬,只要他夠厚面皮,特首依然是他。在這種情形下,除了繼續「倒董」,或許更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為甚麼董建華的政府會如此忽視民意,當中是否存在結構因素?
馬國明
回顧董建華上台頭幾年推行的鴻圖大計,都犯了片面思維的毛病。八萬五的大計,不但要徹底解決本地的住屋問題,還要令大多數人擁有自己的居所,加強對社會的投入,野心極大,卻沒有考慮當人人有屋,房屋不再是稀有商品時,對樓市的衝擊能否承擔。在發展高科技的問題上,同樣是一廂情願地以為搞些基本建設便水到渠成。即使是今日,董建華依然片面地以為只要經濟復甦,他面對的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這種片面的思維方式是任何經濟掛帥的人的通病。RichardE.Sclove的《Democracy&Technology》便指出經濟掛帥的人不是忽略社會體制的問題,便是以某套社會體制作為準則,因而忽略了在現代社會裏,社會體制其實一直在變。
社會體制可以是有形的,亦可以是無形的。哲學家若翰勞斯(JohnRawls)便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社會體制的基本結構,而在現代社會裏,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短時間裏便出現巨大的轉變。像溝通的媒介,三數十年前香港的街頭還有專代人寫信的「寫信佬」,但今日,寫信已被電郵和電話取代了。溝通的方式亦變得短暫而頻密,當這些短而密的溝通集中在一個相同的問題(如董建華的各種錯失)時,引發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
社會體制和結構不斷轉變,是否進步則並非必然。學者WalterJ.Ong在他的名著《Orality&Literacy》便指出,現代的溝通方式代表着口傳文化的第二次形成(secondorality),它不但凌駕以識字為基礎的書寫文化,而且能夠把訊息密集地和即時傳出,因而不會有甚麼思想空間。傳統(或第一次)的口傳文化和書寫文化,因為步伐緩慢,能容納思想。因此董建華那句「與時並進」的訓斥再一次暴露了他的片面思維的陋習,時代不一定進步,但社會卻不斷地變。
董建華的班子剛舉行集思會,強調以後多聽民意,但有甚麼機制比民主政制更能貼近民意?民主政制的精神在分散權力,雖然效率不高,但好處是不會出現董建華式的片面思維。權力分散,不同利益需要協調,反而能避免片面思維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