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至八月是不少公司的業績公布期,投資者大可趁此良機,重新評價股票發行機構能否做到閣下的預期收益目標,以便決定日後的投資取向。然而,在作出檢討前,投資者亦不妨回顧一下,當初為何作出這項投資決定。
每當買入一隻股票時,投資者不妨用三至四句句子,扼要地記下投資原因,例如「發行機構收益增加」、「持續獲利或業績長期增長」;又或是「市場佔有率上升」、「毛利增加」等等。舉個例子,投資者可能如此記錄:「我購買甲公司股票,因為我認為其收益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市盈率可望從目前的16倍升到22至25倍。」
將這些假設和目標一一記錄下來,有助衡量股票發行機構的長期業績表現。假如你從未試過這樣做,由現在開始,便應養成這個習慣。
其實要分析公司業績,並非財經分析員才可做到。你亦可嘗試從每股盈利(EarningsperShare,簡稱EPS)入手,研究某公司的表現。每股盈利相等於公司純利總額除以已發行股數。然而,投資者不應純粹着眼於實際的每股盈利,而應將它與預期每股盈利互相比較。此外,投資者亦應注意下列事項。
首先,已發行股數有沒有顯著變化?公司有否大量回購本身股票?假如是有的話,每股盈利表面看來或有所增長,但實質收益可能保持不變、甚至下跌了。其次,投資者應注意任何一次過的收入與開支。由於它們屬於非經常性項目,不會每年都帶來溢利或虧損,因此應在計算每股盈利時扣除,以免令比較業績時出現偏差。此外,任何一次過收入或開支均須註明為每股金額。假若屬於溢利,便從每股盈利中減除;要是屬於虧損,則應加於每股盈利中。投資者獲得經調整後的每股盈利數字後,便可將其與去年同一季度的每股盈利相比,看看增長了多少。然後再將該公司的增長數字與同一行業的其他機構進行比較,以洞悉公司在業內的表現。
分析過該公司的每股盈利後,投資者便可鑽研損益表(IncomeStatement)上的實際數字,並要加倍留意一些事項,例如營業額增長幅度如何?上個季度的情況怎樣?毛利與過往相比,是好了還是差了?開支增長是否較營業額增長更快?細心分析此等問題,有助掌握股票發行機構的發展前景及股票回報潛力。
詳細分析損益表後,便可審視資產負債表(BalanceSheet)。季度損益表概括該公司最近三個月內的營運狀況,而資產負債表則是在季度的最後一天,對該公司財務狀況的快速反映。好比銀行、證券行及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機構寄來的月結單,詳細列出每個帳戶的最後結餘。
透過資產負債表,可以窺探公司財務狀況。投資者在研究資產負債表時,必須留意存貨、應收帳款及負債情況。假如存貨與營業額同步上揚,便無問題;反之,若存貨增長大大高於營業額升幅,投資者便要小心。皆因存貨增長太快,可能是產品過時而導致存貨賣不出,令公司虧本。另一方面,投資者亦要關注應收帳款。要是應收帳款升幅超越營業額增長速度,便顯示公司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信用政策過度寬鬆,又或是內部控制欠佳。雖然賒數是做生意的行規,但所賒數額若最終不能收回,就會變成壞帳,令公司蒙受損失。同時,應收帳款太大,亦會影響現金周轉能力。最後,投資者必須仔細審視資產負債表內的負債情況,包括長短期債務。例如這些債務有否增加?要是有所增加,原因何在?應付帳款情況又如何?
投資者進行分析時,大可參考公司管理層所作評論。對於一些看來異常的業務發展與變動如存貨大幅增長,管理層都會作出解釋。一般來說,管理層更會就業務前景作出預測,投資者可作為參考。
投資者完成上述各項分析後,相信會對所作投資有新的見解與取向,但緊記必須將它們記錄下來,以便下次對投資組合進行分析時,可作參考之用。其實,只要投資者在每個季度能根據本身所釐定的準則,花數分鐘來衡量股票發行機構的業績表現,將有助達成投資目標,獲取理想回報。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資料僅為假設,過往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僅屬一般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推薦及法律、稅務及投資意見。有關個人之情況,閣下應諮詢閣下之律師、會計師、財務或稅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