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
粵港首腦聯席會議,在周二舉行一天會議之後,董伯喜孜孜地向傳媒表示兩地所達致的共識,就是明確兩地的定位與分工,廣東省專注製造業,香港就成為物流、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實行優勢互補和避免重複建設,目標是要在十至二十年內,把包括香港的「大珠三角區」建設成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超級經濟區之一。董伯則把他的「中國好,香港好」的名句,改為「廣東好,香港好;香港好,廣東就更好」。
此外,廣東省又宣布提前於明年一月,將憑個人身份證可申請到香港「自由行」的措施,擴及全省。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預計,此舉可為香港每年帶來五百億港元的旅遊收益。(香港居民每年到廣東省,給廣東省帶來的收益,就不提了。)粵港合作,優勢互補,當然是振興香港經濟的利好因素。但可能是對董伯過去吹噓香港要做這個中心、那個中心、要做「超級曼哈頓」等大言炎炎,已經反感,他的「中國好,香港好」的名句也早成為社會上的嘲諷。因此,這次如果能平實一點來宣布有關決定,效果也許更好。
看來,香港市民在七一大遊行所表現的對董政權的信心盡失,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共的傳統做法,是在遭到危機時,即對人民作出讓步。五八年大躍進後,因經濟衰蔽,即對農民實行「三自一包」政策;「六四」後,鄧小平也提出要為人民「多幹實事」,所謂「實事」,就是給人民一點恩惠,放鬆控制,讓人民在經濟上有點自由揮灑的空間。香港七一遊行後,除了有可能擱置廿三條立法及減緩加稅措施之外,最大的「實惠」,就是由中央與廣東省「協調」,要廣東省放下身段,與香港充份合作,不要再與香港爭做物流、金融、服務中心,而是與香港分工互補。短期的「實惠」,則是提前放寬全省居民來港「自由行」。這些做法,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挽救香港的管治危機,先穩住董政權,再進而爭取挽回親中左派民建聯在年底及明年選舉中的頹勢。
對香港各行各業的經濟重振來說,短期自是好消息。但「自由行」帶來的賣淫、賣私煙、打黑工,甚至械劫、綁架、扑頭、騙案的大量增加,則可以預期。上一期《壹週刊》甚至用「香港淪陷」來形容「自由行」所帶來的大陸社會問題蔓延香港的形勢。
粵港融合之後,大陸的貪污、造假帳之風,必然吹襲香港。新近廉政專員由四十六歲的黃鴻超接任,已有議員質疑他太年輕,將來要重返公務員隊伍,會不會影響他處事的公正了。在粵港融合,大陸貪污之風勁吹香港的情形下,香港肅貪的責任必然更重也更困難。
董政權的危機縱然度過,但香港還是原來的香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