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不饒人,但努力可改變命運。四年前患上罕有頑疾「醣原質症」(GlycogenStorageDisease)的賴海詠,多年來不但行動不便,更要借助呼吸機呼吸,但身體機能日漸衰弱,並無削弱其堅毅的意志,終在今年會考取得5C2D的佳績,順利升讀中六,譜出一段令人振奮的生命樂章。 記者:盧文烈、李駿慧、譚秀嫺
【本報訊】年僅十七歲、在大口環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讀中五的賴海詠,四年前因患上「醣原質症」而引致行動不便,前年八月進行脊椎矯形手術後,更需要用電動輪椅代步,他憶述當年發現惡疾時說:「由細到大都成日有肚屙發燒,但四年前一日突然間成隻腳冇晒力,經醫生檢驗後就證實患上呢個病。」
由於病情日漸惡化,三年前他開始需要使用呼吸機幫助呼吸,昨日他與記者傾談的短短十多分鐘期間,便使用了呼吸機兩、三次。
海詠不諱言,發現此病時,「覺得好灰心,試過成年都唔同人傾偈,擔心會畀人歧視。」而患病初期更向同學及老師隱瞞病情,「覺得自己病成咁,成績幾好都冇用。」原本名列前茅的他,成績一落千丈。
後來轉往為傷病兒童而辦的甘迺迪中心讀書,經過老師悉心教導及鼓勵後,終重拾讀書的樂趣,但不幸在會考前感染肺炎,需要住院接近一個月。「自己都擔心會影響成績,好彩老師幫我補課,先至可以過到關。」最後,他終於考取得5C2D成績,但中心今年沒有辦中六課程,幸好獲燕京書院取錄。
他表示,雖然過去多年體會過不少人情冷暖,但至今仍抱着:「要珍惜目前擁有嘅一切,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這個做人宗旨。「𠵱家會樂觀面對,唔會好似以前咁封閉自己,雖然讀書時成日都會覺攰,但係都唔會放棄。」賴媽媽說,對兒子突然患上此不治之症,至今仍耿耿於懷,惟有勇敢面對。
本身是兒科醫生的醫學會副會長馮宜亮表示:「醣原質症」是一種罕有的遺傳兒科病,每幾十萬人才會有一名兒童患上此病症,尤其是中國人。他稱,該病主要是肝臟無法將糖份溶入血液內,令身體缺乏糖份,導致肌肉無力,行動不便,若病情嚴重,胸肌無力,便會有礙呼吸,患者便需借助呼吸器呼吸。
他續稱,由於患者需不斷進食糖份食物,以補充糖份,故增加肝臟負荷,有損肝臟及其他器官。他指,目前並無藥物可以有效根治該病,患者的康復機會較微。
香港紅十字會執行經理(教育)尹慧玲說,今年甘迺迪中心共有九名會考生,其中五人取得五科或以上合格的成績,三人獲中六學位。三名取得中六學額的考生,日後上課期間均需要教學助理協助,現正等候教統局安排。
取得兩科A、該中心今年最佳成績二十一分的趙志恆,自幼患上關節痛及僵硬的志恆,雖然在十月份要面臨一次高風險的脊椎矯形手術,但仍堅持要升讀中六,並希望可以入讀大學的電腦學系,他現已獲福建中學取錄。
另一位取得二十分佳績的陳煒聰,現獲培僑中學取錄,他由五歲開始患上肌肉萎縮症,多年來肌肉退化,要坐輪椅行走,寫字也很辛苦,他形容今次會考時舉筆如千斤重。他最喜愛音樂,尤其作曲,所以第一個心願是做個作曲家,希望日後可升讀中大音樂系。他有另一個心願,是希望甘迺迪中心再辦預科,「我哋喺主流學校讀中六,身體應付得好辛苦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