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只有十四分的會考成績單,本屬平平無奇,但對於母親早逝、又被父親拋棄的孤女陳浩華而言,這張能讓她留在原校升讀中六的「入場券」,代表了未來兩年生活及前途的保障,毋須孤身踏上「雙失」之途,難怪這名二十一歲的新移民接過成績單後,喜悅的眼淚流個不停。 記者:彭騰、郝君兒、馮永堅、黃秋豪
【本報訊】就讀福建中學文科班的浩華接過會考成績單後,樂得哭了出來。雖然只考獲14分,比起同校的6A同學相去甚遠,但能夠在原校升讀中六已是個驚喜,已足夠她快樂上一整天了。
浩華三歲時隨父母來港定居,三年後母親卻不幸患血癌去世,此後父親不願再收留她,要她回佛山居住。回到鄉間她一直由婆婆撫養,其間雖曾赴港,欲與父親同住,可惜後母出言侮辱,令他們始終不能一起生活。
直到浩華十五歲那年,一位親友到廣州時得知其回鄉證已到期,便帶她回港辦理證件,那時她覺得留在鄉下已沒甚麼前途,便毅然來港,「喺大陸我唔可以再讀書,因為要錢,所以唯一前途就係留喺香港,雖然我當時好驚。」
然而,她的決定得不到親友的支持,但幸好有社會福利署的幫助,安排她到瑪利灣中心住宿,又幫助她申請綜援過活。
雖然適應上沒有太大的困難,但她坦言因為獨自生活要兼顧太多事情,不能全心全意讀書,再加上沒有家庭的支持,常常會感到無助。在瑪利灣中心居住的五年期間,她學懂了照顧自己,心情不好時,她會倚在窗邊和天主及已去世的母親說話。
今年三月沙士爆發,全港學校停課期間,獨居的浩華既擔心自己染病無人照顧,又要面對會考的壓力,那是她最為艱難的日子。我有怨過,問個天點解要咁對我。不過我應承過媽咪,無論點都唔會死。」
此時,因沙士殉職的謝婉雯醫生啟發了她,令她更珍惜生命,她看謝醫生的紀錄片時感動得哭了出來。她希望日後會像謝醫生一樣活得有信念、有無私的精神,並且能堅強地面對任何環境。
一直獨自面對所有順境逆境的浩華,坦言放榜前一直擔心前途問題,還因此在家哭過。「現時搵工好難,如果升唔到中六去讀ive(專業進修學院)呢,我又冇屋企的經濟支持,政府又唔會資助我。」因此一個中六學額對她來說,就是前途與生活的保障,亦代表了她往後兩年生活穩定。
浩華喜歡小朋友,希望將來可以做社會服務工作,現在每星期到明愛中心教小朋友英文。談到未來,除了希望一直在鄉間照顧她的婆婆長命百歲外,更希望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無悔地過。
雖然現在沒有完整的家庭,但這沒有為她帶來陰影,她還憧憬着生兒育女,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希望未來間屋好空曠,有好多光嘅。」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指出,根據現行條例,凡二十一歲以下無人照顧的兒童,法庭一般會頒令由社署擔任其監護人;目前有八百名二十一歲以下無人照顧的兒童受社署監管。
據了解,陳浩華現時每月領取二千一百六十元綜援作生活費用,而且她仍在求學階段,所以她獲得每年三千多元的書簿及雜費等開學津貼,由於她已屆二十一歲,所以社署已安排她入住公屋,並有租金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