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三點觀察 - 李怡

李怡專欄:三點觀察 - 李怡

對於董伯公布的新人事任命,筆者有以下三點觀察。
第一,董伯三周前說,對財政司司長和保安局局長的繼任人選,他「心中有數」,實際上是「心中無數」,又或者是心中之數未能如他心中所願而實現。否則,唐英年不會縮短他的訪歐行程趕返香港,不會在宣布就任時表示對梁錦松在本年度預算案的整頓財政計劃需「背熟內容」才能回答。李少光接任保安局局長時,也不會表示對廿三條立法「會了解一下這件事」。曾俊華接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時,也應不會說對新職「未有深入了解」,並表示要先完成「全城清潔策劃小組」的工作才能全身投入新職。一切表現,都說明擔任新職者都是匆忙就任,對新職全無準備。這也說明董伯在物色人選方面經三個星期努力已心勞日拙,才倉促找到願意做的人去接任。事實上,調任後空出來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及海關關長,尚未有繼任人選。

第二,所有新職,全部在內部找人填補,一方面反映董伯的弱勢政府無法吸引外界精英加盟,另方面也反映董伯一直想通過自己的班底去操控原公務員體系的努力,逐漸落空,未來公務員的地位有所提升,有望再次成為穩定政局的主導力量。
中央和董伯過去一直對港英時代留下的公務員班子有「前朝遺臣」的疑慮,九七時為穩定大局而暫由原布政司而被委為政務司司長的陳方安生統帥公務員系統,主導政局。基於對原公務員的「不信任」,故先排除了陳方安生,接着實施問責制,在三司十一局中,讓非公務員出身的外界人士佔一半(七個)職位,並不再由政務司司長統帥各局,而是所有三司十一局均向董伯負責,顯示董伯有意打破公務員壟斷權力的局面,培植他和北京信任的外界人士接班。但接班匆忙,政府連對他們的品格審查都欠奉。董伯一個人去掌控三司十一局的領導工作,無論能力與時間都顧不及。終於接連出現仙股事件、買車事件、特別是以為可循問責制而攀附權貴的葉劉淑儀惡形惡狀地推銷廿三條立法,導致七一大遊行,令董政權民望跌至最低點,並迫使梁錦松和葉劉辭職。在這種情勢下,董伯已無法在外界招攬人才,惟有再重新依靠原公務員體系中人去穩定大局。

第三,李少光接任保安局局長,就廿三條立法,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沒有立法時間表」;唐英年接任財政司司長的第一句話,是首要工作在改善經濟,不一定會跟隨梁錦松訂下○六?○七年度達致收支平衡的目標。這說明筆者昨天推斷董政權會無限期擱置廿三條立法和減少加稅措施,極有可能成為事實。其實,董伯說服唐英年和李少光接任,很可能不是甚麼「勇於承擔」的廢話,而是答應他們,可以暫緩加稅,可以擱置廿三條立法,若無此兩項承諾,恐怕只有儍瓜才會接這兩隻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