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集結群眾力量倒董

民主搏擊:集結群眾力量倒董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盧偉明

「民主倒董力量」於八月三日正式成立,這個開宗明義透過「倒董」落實民主政制的組織,是在七月一日「反對廿三,還政於民」大遊行、七月九日燭光晚會,及七月十三日「2003民主大會」後組成的民間組織。
一直以來,香港的民主運動也將注意力放在政制改革方面,期望透過直選行政長官及普選立法會落實民主。「民主倒董力量」有別於以往的民主運動,主要在於兩點:第一、組織以「董建華下台」作為號召,凸顯民主制度下「人」的角色,縱然未有民主,但行政長官仍要問責;第二、組織以個人作為組成單位,一改以往依靠民間團體作框架的運作模式,直接動員個別市民。
以上兩點,不謀而合地,都是重新將人的主體性重置於實踐民主之中,有別於過去以團體動員改變政制的做法。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以往的民主運動,都是根據既定的區議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的選舉時間表來擬定民主步伐,以「倒董」作為落實民主的手段,亦會衝擊着這個似有共識的時間表,令民主步伐有加快的空間。

成敗繫於地區工作
行政長官董建華在較早前表示,自己在3P(政治Politics、政策PublicPolicies及公關PublicRelations)的工作中,最強是政策方面。「民主倒董力量」的成立,亦向董建華提供一個民間的答案,就是他既無政治智慧,亦無公關技巧,更無利民政策。假若董建華無法在可見的未來打破這個「三無主義」的神話,倒董力量只會更形壯大。
董建華作為促成「民主倒董力量」的主角,他的行事作風,直接影響着「民主倒董力量」的未來發展。然而,能否成功倒董、能否藉倒董而加快民主步伐,成敗關鍵在於「民主倒董力量」能否做好地區工作,繼續吸納不同階層不同專業的市民加入行列,以行動向董建華表達最真實亦最殘酷的民間聲音。地區工作做得不好,不但無法倒董、無法加促民主步伐,反而會令七一大遊行後,辛苦得來的民主力量被光陰慢慢蠶食,無法累積。
說到底,衝着「董建華下台」的民主力量,是一個有時限的號召。能否把握時機,將民主的種子散播在香港人的心田,實有賴堅定不移的信念及持久的地區深化工作。惟有這種日積月累的經營,才能結集實而不華的民主力量。其時,倒董已不再成為爭論的話題,因為董建華已無法逃避政治現實,下台就是他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