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學政策下培育出來的首批學生,今年參加中學會考;但考試及評核局公布的成績統計顯示,儘管今年以中文作答的比例創出歷史新高,但整體成績和英語及格率均呈現下降。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說,這幾乎是宣告了母語教學的失敗。 記者:譚秀嫺、黎國強
【本報訊】考試及評核局統計指出,今年有百分之四十六點五考生獲得會考及格成績,即五科包括中、英、數及格的考生,較去年下跌了兩個百分點;英語課程乙的及格率亦下降一點七個百分點,只有六成六。考評局秘書蔡熾昌拒絕評論母語教學對會考成績的影響(見表)。
教育統籌局昨日則罕有地派員出席考評局記者會,加插「下半場」,列舉圖表指出中文中學的會考成績,整體較去年為佳,但英語成績則下降;而英文中學則在多個科目出現成績下降,包括生物、物理、化學、中史和中文,只有世界歷史科的成績上升,英語和數學成績則不變。
教統局首席教育主任林樊潔芳表示,利用考評局提供的資料,作了很初步的分析發現,中中成績最好的一成學生,英語及格率有所提升。有四十多間中中今年的英語成績,較去年取得令人鼓舞的改善,反映中中如果有適當的配套措施和教學得宜,英文成績一樣可以有進步。
對於中中有九成學生的英語及格率下降,她說,可能與學生的自信心及學習動機有關;而十二間在中四及中五全面轉以英語教學的中中,五科或以上及格率出現下跌,但繼續在中四、中五以母語教學的中中,則成績上升。
不過,總體的會考成績則顯示出另一個景象,今年選擇以中文作答的考生比例,由去年三成八增至四成八,一些熱門科目如物理、生物、化學、經濟、數學和地理等,以中文作答的百分比均上升一成多,但及格率反而普遍下降,只數學科與去年相若、地理科明顯上升近半成。
教統局把今年中五會考生按當年升中的成績分成三組,成績最好的高能力學生,在英中的多個科目均能保持水準;但中等能力學生的表現則普遍下降;中中的低能力學生也有多個科目的成績下降。教統局相信,只有約兩至三成能力最佳的學生,才適宜用英語教學。
林樊潔芳強調,學生表現會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學生能力、自信、學習動機、教學策略、學校及家長支援等,不宜簡單憑會考成績而作出推論;推行母語教學是為了發展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她希望公眾和家長明白,學習英語與用英語教學是兩回事,而且「一年數據唔代表乜嘢」。
考評局秘書蔡熾昌強調,今年的成績評核「既無放寬,更無收緊」,今年的E級可與去年的E級相比。他又拒絕提供中中和英中的整體成績,指兩者不能相比。
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批評,政府推行母語教學時,學校和學生最大的顧慮是英文水平下降,現在這最大顧慮「終於實現」,母語教學可謂幾乎失敗;今次會考成績下跌,正反映政府之前歌頌以母語教學不會影響英文水平的說法並不成立,母語教學也帶不起公開試的成績。
政府於九八年起推行母語教學,只有一百一十二間中學獲准在中一至中三以英語教學,其餘約三百間中學則必須以母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