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點與線:悲情鮑威爾 吾道不孤 - 林沖

國際點與線:悲情鮑威爾 吾道不孤 - 林沖

又一次傳出鮑威爾不想當美國國務卿的消息,雖然美國政府迅速否認,但鮑威爾一直做得不開心卻是華府中人皆知的事實——喬治布殊的外交政策從未由國務院那邊開始,而是由國防部或者是國家安全委員會直接發動,特別是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基本上所有對外政策都和國防部有關,鮑威爾做的是收拾殘局的等而下之工作。

只負責收拾鷹派殘局
論能力,鮑威爾是四星上將,打過一場漂亮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也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文武兼備;可是美國今天鷹派當道,他這些打過仗的官員,正如台灣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博士所說,就是因為上過戰場見過流血,才知道和平可貴,不想動輒兵戎相見。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爆發的背景,正是喬治布殊聽不進鴿派代表鮑威爾的聲音,於是在沒有充份證據下悍然開戰。
鮑卿其實吾道不孤,美國歷史上像他那樣被投閒置散的國務卿不少,因為從與總統關係的角度來看,國務卿向來是一個「處理品」職位,它不一定是外交政策的策劃或執行者(雖然職能上是這樣)。
遠的不說,尼克遜時代的羅杰斯名為國務卿,但美國和中國關係解凍,他壓根兒不知道,全部工作都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包辦,連尼克遜會見毛澤東,他也不必參加了;到了卡特做總統,國務卿萬斯也不敵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

「東部集團」悲劇收場
今天美國外交政策除了靠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是國安會顧問賴斯,鮑威爾和國務院的技術官僚,統統靠邊站。像鮑威爾、羅杰斯或萬斯這些官員,自小接受「要為國家服務」的教育,在東岸的名校畢業,在華府和紐約工作,人們稱之為「東部集團」(EasternEstablishment)。但這些一板一眼的訓練,在講究共同理念、拉幫結派的美國政界並不全然行得通,而且往往是悲劇收場;鮑威爾一再傳出求去聲音,正是這種氣候下的確實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