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當前的形勢,有迹象顯示,中央和董政權有可能擱置廿三條立法,並放棄或減少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提出的加稅措施,其目的是出於「保險政權」的考慮。
上周有消息指出,中央港澳工作協調組組長、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表示,雖然廿三條必須立法,但前階段的立法工作過於冒進。同一時間,董伯在會見傳媒代表時也表示,會改善施政作風,不會強推一些社會不接受的政策。
在傳出財政司司長由唐英年接任的消息時,董伯也暗示,不再堅持要○六?○七年消滅財赤,更可能減少加稅,以紓緩市民的不滿。
這兩個將會受到廣大市民歡迎的讓步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明年立法會選舉的政權保衞戰。
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的中方喉舌,以及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近期最關注的事態,是七月三次大示威後在香港市民中發酵的民主訴求。中共認為這是民主派要藉普選行政長官和普選立法會奪權。加上西方言論與西方政要也表示支持香港的民主進程,於是中共更認為這是「國際反華反共」勢力的陰謀。
按照目前香港的民情評估,若董政權堅持廿三條立法,堅持加稅,那麼明年立法會選舉必然會導致親中保皇派的民建聯大敗,屆時民建聯、港進聯連同不大靠得住的同盟軍自由黨,能否保住立法會三分一的議席,將大成問題。倘保不住,那麼立法會以三分二多數通過○七年普選行政長官和○八年全面普選立法會,就甚有可能實現。這就是時殷弘所說,「根據形勢判斷,在二○○七年以後,民主派不斷贏得選舉,從而掌握香港管治權」的中央極擔心出現的局面。
奪取政權,掌握政權,向來是中共領導層認為的頭等大事。怎樣才能使失去政權的局面不致出現呢?明年立法會選舉是關鍵的一仗。民建聯若繼續挺董,而董又強硬地堅持廿三條立法和加稅,民建聯在低迷的民望之下要翻身幾乎是不可能的。早些時候,美孚的區議會議員補選,身兼立法會議員的楊耀忠也輸給一個不見經傳的民主黨候選人;本周日麗閣選區的區議員補選,民建聯又輸了給民協。民建聯的頹勢已隨着董政權的頻頻失誤而顯得一蹶不振。對中共和親中左派來說,失去政權的警號已響起了。除了向市民讓步之外,別無選擇。
問題是,香港市民是否那麼健忘?在董政權作出讓步之後,加上民建聯「與時並進」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普選,於是市民嘗到甜頭就以為萬事大吉,會不會又掉頭去投票支持民建聯?這是對香港數百萬市民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