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大珠江三角洲帶來的啟示 - 程政

蘋論:大珠江三角洲帶來的啟示 - 程政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昨日在香港舉行了一天的會議,達成了三項主要的共識。
第一,是確立港粵合作新架構和運作機制,聯席會議自此之後會升格由雙方首腦主持,下設粵港合作聯絡辦公室,負責推動各合作項目的工作;其次,是明確了所謂的「港粵合作的整體思路」,就是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以CEPA為契機,爭取在二十至三十年間,將大珠江三角洲建設成為世界最具經濟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
第三,是確定了十二個雙方合作的具體範疇,以落實CEPA的內容,當中包括了加強旅遊、高新科技、服務業、口岸、教育、知識產權、文化及體育等合作;同時也會建立傳染病情況交流和合作機制。

兩地融合民間早起步
此外,就港人關心的港珠澳大橋興建,三方同意成立「港珠澳大橋的前期工作小組」協調有關的工作,完成後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申請立項上馬。
主持今次會議的行政長官董建華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均形容會議取得很多的實質成果,達到雙贏局面,不過,在很多香港人的眼中,不少成果民間已經早達成,只是政府永遠走慢幾步,追不上急速的發展步伐。
以「前舖後廠」為例,港商早於二十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已經在廣東一帶設廠。據香港工業總會的統計,目前港商人光是在珠江三角洲,已經設有六萬三千間工廠,共僱用了一千萬名內地工,超過了香港的總人口。所以說這優勢互補是新的定位,實在是落後於形勢。真實的情況是,經過了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後,內地各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礙於政治上的因素,香港政府一直未敢越雷池半步,結果造成今天不平衡的發展。

深化發展已不可逆轉
除了金融、貿易、物流以及服務業之外,香港目前餘下的優勢已大不如前,難怪廣東省方面也不急於與港融合。當然,凡事也要向前看,香港有今天的成功,廣東的廉價土地和工人也居功不小。香港和廣東深化發展似乎是不可逆轉的格局,但怎樣才可保證香港不給人家吃掉倒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可能是要報答港人過去的貢獻,黃華華省長昨日宣布,提前於明年一月開放全省市民可以個人身份申請來港旅遊,估計會為香港帶來五百億的收益。回歸六年,香港經濟已淪落到非靠國家「接濟」否則無計可救的田地;香港人在感激中央的「照顧」之餘,是否也應該反思禍源何在呢?
﹙圖﹚粵港合作必須創造誰也不吃掉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