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爺的新舊挑戰

新財爺的新舊挑戰

七一大遊行後的特區政府正面對舊有及新產生的經濟問題。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他離任前的預算案指出四大經濟問題:(一)特區經濟轉型;(二)周期性影響;(三)人口老化及(四)政府服務增加。新財爺將仍面對這四大經濟問題。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盧兆興

首先,特區經濟轉型帶來挑戰和危機。雖然政府已致力與珠三角融合,可是融合過程帶來不少新問題。港珠澳大橋的興建勢必使特區政府增加基建投資,加深財赤危機,出路是鼓勵私營機構融資以減少政府負擔。另一方面,有內地學者早已指出特區與珠三角融合的挑戰是怎樣吸引資金回流特區,很可惜,特區政府至今在這問題上仍束手無策。出路是加快在河套建立工業加工區,模仿澳門與珠海之工業加工區,以刺激特區經濟及增加本地勞工就業機會。

港深合併的新衝擊
最近中央政府派遣七人調研小組往深圳研究深圳與惠州合併的可能性,以建設「大深圳」,亦意味中央可能有意把港深兩地將來合併為「一都兩市」。假如特區政府仍不研究將來與深圳合併之種種方案及利弊,兩地融合勢必給予特區更大衝擊。新財爺必須要與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緊密合作,研究港深融合過程中怎樣使特區經濟起死回生。

其次,新財爺將面對何時及怎樣刺激房地產,嘗試回復市民對樓市的信心。雖然政府最近已推出多項措施刺激樓市,但勾地問題極具政治意義。大地產商固然希望政府盡快恢復勾地,但中小型地產商卻希望政府一兩年後才恢復勾地。要怎樣平衡雙方利益而避免公眾認為政府一面倒傾向大地產商,乃新財爺須緊記的政治原則。
人口老化問題勢必影響政府社會福利及醫療政策。假如二○三一年時六十五歲及以上長者佔人口百分之二十四的話,特區的勞動人口不但減少,稅收亦會受影響。故此新財爺必須在任期內更明確地制訂人口政策,包括將來怎樣鼓勵及刺激年輕人結婚和生育,和輸入勞工怎樣和人口政策配合。過去六年,特區政府施政往往缺乏內部配合。新財爺將必須與政務司司長堵塞這方面的漏洞以輔助特首施政。

新財爺也須履行梁錦松訂下的計劃,削減政府服務,縮減公務員編制,在開源方面要更大膽地擴闊稅基。當然,此舉必會引起不少市民及政黨反對,但為了解決財赤危機,新財爺必須承擔受批評的風險。此外,新財爺可考慮發行債券和銷售稅(特別是增加奢侈品的稅收)。而由於民建聯因選票問題已公開反對邊境建設稅,新財爺將面對不少反對而使任何增加稅收政策不易實行。
新財爺亦面對怎樣減少失業率的棘手問題。過去梁錦松在創造就業方面表現平平,新財爺一方面要強化本地支柱行業(如金融、物流及旅遊),另一方面則要鼓勵和引導失業者在技術性行業(如珠寶及工藝)發展。而職訓局培訓的學員必須要與行業需求的勞工掛鈎。

改變資源錯配現象
過去六年資源錯配的情況必須改變,使畢業生(中學及大學)都盡量學有所用,而不是像教統會及教署高層般鼓勵畢業生學非所用。所有大學及社區學院之課程必須在未來與各行各業所需之勞工掛鈎,而非漫無目標地培訓人材。
總括來說,新財爺除了面對舊有問題外,也必須研究如何應付新的經濟挑戰。否則,特區政府面對的經濟危機將泥足深陷,直接影響本港的國際地位及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