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喜歡買書。大概自四年級開始就有買書的習慣。四年級之前在村裏生活、上學,村裏根本沒有賣書的店舖,我亦根本沒有零用錢。四年級轉到大埔官立小學,母親就要給我零用錢買車票、吃午餐。那時大埔墟舊墟榕樹頭有書檔,可以買到漫畫《財叔》,畫得精美,說抗日英雄的故事。巴士站對面的雜貨文具店有套《紅樓夢》,四冊,每冊四角錢。省着吃,終於買到手。
升中學,更多買書的好去處。開始買英文書。那時英文書店主要是香港圖書公司和辰衝,此外還有Kelly&Walsh,比較高貴,起碼沒有中文名字,走進去滿鋪地氈木樓梯,幽暗而靜悄悄地,書籍貴得咋舌。我們買得起的主要是Everyman'sLibrary和CollinsClassics,不然就是TeachYourself系列叢書,我買過一冊TeachYouselfPoetry,可以告訴你,詩不是這樣學寫成的。我的奢侈口味是濟慈傳及詩集,及莎士比亞全集,不過那時已很接近升大學了。
大學時代主要光顧大學書店,非常小的店,但種類反而多,從文學、哲學到一些完全陌生的學科,因擠在一起,無意看到,一時好奇,就會買來看。書店旁是大學圖書館,但我不喜歡看借來的書,我沒有苦學生的堅毅和志向,我基本上是個刁蠻的女子。
現在買書,仍是第一愛逛書店,訂購可自網上,但是不能代替走到書叢中,給自己一個接受新書的誘惑的機會。訂購主要是沒空逛、沒時間等,從書評或目錄上看到可能值得看的就訂購,運到時往往發現其實不大值得。所以書架急迅載滿,仍不住選購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