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涉及風險,但世上有「絕無風險」這回事嗎?日常生活中,我們便經歷了不少須承擔風險方能成事的實例。風險並非投資所獨有,很多人卻惟獨迴避投資風險,主要原因是不認識或誤解投資,因而產生恐懼所致。其實,只要充份了解投資風險,便有辦法管理好這些風險。
很多人誤以為把錢放在銀行,便絕不會有風險,因為並非屬於投資。但銀行也有機會倒閉。香港80年代便曾出現多次政府接管銀行事件。長線來說,銀行存款利息亦有很大機會跑輸通脹。歸根究柢,銀行存款也是一種投資,同樣涉及投資風險,而把錢放在銀行儲蓄的人士,實質上已經是投資者。
一般人所認識的投資風險是「市場風險」,例如經濟不景、美伊戰爭、非典型肺炎等。它波及整個大市而非個別投資項目,亦即所謂「大圍市」。在其肆虐期間,即使優質的投資項目亦難獨善其身。「行業風險」和「市場風險」相近,但影響範圍集中於個別行業,亦即某個行業跑輸大市的風險──2000年科技股的表現,便是最佳的例子。影響範圍最窄,但實質上更具關鍵作用的是「公司風險」,這涉及你投資的公司會否表現失準,例如盈利出現倒退、併購行動告吹等。
上述三種風險較為明顯,但其他風險卻較少受到注意。其一便是「通脹風險」。金錢只不過是購買力的暫存,假如你的投資所提供的回報跑輸通脹,你的購買力便會萎縮,這與虧本並無實質分別。其次是「利率風險」。利率變動會影響投資項目(例如債券)的價值。
舉例說,你購入了一項年息3厘的債券,假如市場利率升至5厘,斷不會有願意以原價買入你的債券。你當然可持有該項債券至贖回日以避免虧損,但仍要承擔發債人的「拖欠還款風險」(亦即「公司風險」),以及失去賺取其他較佳回報的「機會成本風險」。即使你願意止蝕,亦未必可找到買家,因為投資項目潛藏着易買難沽的「欠缺流通性風險」。
最難克服的投資風險,不在於外界,而在自己。「猜度市場時機」而頻密買賣,既加重交易成本,亦無助消除「市場風險」,而摸頂購入、摸底沽售,更是屢見不鮮。更大的風險是把炒賣變成嗜好,為追求刺激而把投資變成投機,又或者是因投資失利,從此視投資為畏途。
這引伸出另一項投資風險,稱為「情緒風險」。我們經已提過恐懼,它的另一面是貪婪。在牛市時,貪婪是很多投資者的通病,而過去兩年很多人便因恐懼而忘記了「居安思危,危中有機」的道理。另一對孿生姊妹是傲慢與懊悔,同樣道理,它們令許多人無法持平地看待風險與回報。
管理這些風險,必須先從自己入手,而首要是平常心。不要視投資為洪水猛獸,亦不要以為它可讓你一夜致富;它只不過是處理金錢的方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實事求是,你便不會給「理財」、「投資」這些字眼嚇倒,也不會把賭博誤認作投資。
但人畢竟很難完全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慾,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幫助自律的機制,例如採用基金定期投資計劃。基金持有的眾多投資項目,基本上已有降低風險的作用,只要你每月定額作出投資,風雨不改,無論市況如何起跌,你亦可心安理得,不受誘惑,亦毋須恐懼。
下一步是建立一個包括股票、債券和現金項目的多元化基金投資組合,分散投資於不同資產、地域及行業,從而駕御各類風險,並提高回報。重要的是,你必須小心篩選、並密切監察所有基金投資項目。
總括而言,你不可能完全消除投資風險,尤其是「市場風險」,但你可以有效地管理這些風險。除了可建立一個完善的基金投資組合外,你還需要時間這個良朋。即使環球市場在某段時期處於疲弱,但這亦只會是短期的情況。保持長線視野,運用多元化投資策略,你便毋須恐懼投資風險,並可成為一個精明的投資者。
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