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富財論:「期」貨可居的衍生工具

均富財論:「期」貨可居的衍生工具

何謂「市場」?透過一系列安排,令買家賣家可以交易的平台便可稱為「市場」。這定義與時並進,十八世紀時所有市場都是有形有相,可以想像,當時的定義幾等同「市集」的意思。時至今日,不同經濟學家對市場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大隱隱於市的張教授,其想法應該最為投資者熟悉。

市場又經常被人引用為暢銷的同義詞。「有沒有市場?」這句話,等如問「有沒有人會買?」近期最有市場的,一定是皇馬門票,亦一定是最供求失衡的市場。
高官議員經過一輪密集的洗練後,已經變得極度敏感,拒絕接受免費欣賞球賽的機會,以免惹起民憤。假如能進一步將特權推出市場,轉讓給弱勢社群或貧病孤雛,可能更有助於將民望推高幾個百分點。
市場不一定要有系統地建立,皇馬門票的市場,只不過是鬆散地從人際關係或拍賣網站上建立起來,而壽命亦只有短短的個多星期。但有系統的市場可以是無遠弗屆,覆蓋的產品範圍亦可以是超乎想像──只要有買家賣家存在,就可以有市場。
近日所聽到最有創意的是美國國防部計劃推出的「政策分析市場」(PolicyAnalysisMarket,簡稱PAM)。美其名為市場,實則是賭場。PAM交易的所謂「期貨」,是有關中東地區局勢的發展,例如巴勒斯坦的阿拉法被暗殺,又或者約旦國王阿卜杜拉被推翻等。

巧立名目美國強項
「巧立明目」是美國金融界的強項。「第三世界」或「發展中國家」這類名稱太難聽,取而代之的是「新興市場」(EmergingMarket);傳統基金只可以揸貨,不可以做孖展買賣衍生工具,於是發展出可以豪賭的對沖基金,但實情是對沖基金甚少做對沖,要賭就要盡賭,豪氣萬千。
這個PAM雖然已因國會議員反對及輿論壓力而暫時擱置,但亦足見美國人的創意及利用市場威力之無所不用其極。利用消息人士之貪婪而搜集情報,可謂聰明之極。假如阿拉法頭腦靈活,必定會大手買入自己被暗殺的期貨,為生命作對沖──過份追貨會令期貨價格上升,令其買賣對手要設法保護其性命,以免要交收付錢。結論是阿拉法買期貨等如買保險之餘,又可以為自己生命增加保障,一舉兩得。

沒有現貨何來期貨
稱這類合約為期貨,實有誤導之嫌。皆因有期貨必有現貨,莫非現貨是阿拉法即時被殺?美國人將人命作賭具,並煞有介事地包裝為期貨市場,拗橫折曲之處,令人歎為觀止。
假如阿拉法果真大手買入這類期貨,應如何入帳?投資者未必對此有興趣,但相信會想知道,自己作為股東的公司,如何在帳目上處理這些足以覆舟的衍生工具。答案?投資者不會在資產負債表找到這類衍生工具。
沒錯,衍生工具是「帳外項目」(off-balance-sheetitems)。衍生工具本身是甚麼意思,投資者應該瞭如指掌,毋須重複。但未解釋如何是帳外項目之前,首先要分清楚公司如何會涉及衍生工具。
公司可以自行發行一些「窩輪」給股東,又或者把一些認股證給予員工,作為獎勵。這類衍生工具對公司帳目沒有影響,但對計算攤薄後每股盈利則大有關係,因為股數會有機會增加,令每股盈利下降。但這類公司自行發行的衍生工具,對投資者的影響極其量只會減低每股盈利而已,對公司本身是沒有任何負面效果。

洪水猛獸隱藏附錄
但公司參與衍生工具買賣則是另一回事。有諾貝爾經濟學家坐鎮的LTCM亦沒頂於俄羅斯債券,可見衍生工具隨時變成洪水猛獸,會噬人於無形。但這類投資產品只會在財務報表的附錄中出現,只注意盈利表現及資產負債水平的投資者,大多時候會忽視這些重要的資料。
例子?投資者可以打開滙豐的年報,附錄38便洋洋八大版,解釋直至02年底銀行手持金融產品及衍生工具的情況。假如只計算合約金額,滙豐在去年年底有近3萬億美元的衍生工具合約買賣,作為交易用途。
金額龐大,但並非全數風險要由滙豐去冒,投資者毋須過份擔心。最壞的情況是,假如所有交易對手齊齊毀約而令匯豐蒙受損失,淨額是接近200億美元。

風險控制難以完美
投資者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理解衍生工具對公司盈利、甚至運作的影響,就算有足夠的披露,投資者亦未必可以充份掌握其意義。事實上,這方面連專業分析員亦未必可以預知,否則又為何會出現LCTM或安然此類因衍生工具而倒閉的超級公司?加上衍生工具價格難以預測,每秒不斷計算的Value-at-Risk工具亦無法完美地控制風險,投資者又如何可以妄想以年報的披露作為分析基礎?
投資者可以做的,可能是消極地盡量避免投資於大量買賣衍生工具的公司,可幸此類公司在本地絕無僅有,相信只有銀行才會積極參與衍生工具買賣。投資者在分析銀行股時,緊記要留意附錄中的披露。
衍生工具上落大,變化萬千,令人着迷。但我對皇馬門票的期貨毫無興趣,要現貨。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