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散戶心目中,股評人是百曉生,香港上市公司數目過千間,隨意挑一間,股評人也可以如數家珍。同行表現如何,筆者不太清楚,但筆者本身則不能到達這種境界。
太太曾經好意提醒,人家搭通一道電話,可能花了不少時間,而且充滿了期望,筆者一句不懂便以兩秒鐘極速打發人家,是太過無情。其實無情總比熱情誤導為佳,不過公關手段,的確是可以圓滑一些。
筆者本身的投資哲學,是將注碼圍繞在少數的公司之上,注碼分得太散,表面可以降低風險,可是一定會令回報率降低。而且集中在少數公司,由於挑選較嚴格,風險反而在選股過程中降低了。
過去所犯的主要錯誤,不少是在升市尾聲,因為勝仗而令挑選過程寬鬆了,因此現時不會太隨意去加添新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經常需要新鮮感去吸引讀者,介紹公司便一定要天天新款,這是與投資少數優秀公司的哲學有所違背。筆者在每個星期某個電台的節目中,談來談去都是幾隻股份,仍未被踢走已是異數。
一間公司的投資價值,是相對而並非絕對的,本身吸引是沒有用,要比同類公司更加吸引才有用。明白這個道理,在同一產業的股份中,便毋須跟進太多公司,只要集中在個別最好的便成了。
回說筆者動輒答不懂這個問題,另一解決方法是花更多時間去研究更多的上市公司,這樣便會提升懂得答的機會率。理論上是對,實際上卻不可行。投資分析最值錢的是點子,通俗一點叫法是「計」,要有計是需要十分清醒的頭腦,因此筆者理念是不可以令自己太忙。這點與傳統觀念正正相反,不少分析員工作日以繼夜,這是他們的老闆以量來評核分析員,而不懂以質來評核。
如果筆者通宵達旦,去死記更多上市公司的資料,會是一個更佳的財經節目嘉賓,卻不會是一個更佳的分析員或基金經理,在這個關鍵上,選擇是顯而易見,也沒有折衷餘地。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