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排山倒海的纖體廣告,令一眾女士無不感到只有瘦才是美麗。有調查顯示,患厭食及暴食症一類進食失調的人數大幅上升,十一至十五歲的患者更大增五倍,年紀最細的只有十一歲。有厭食症康復者表示,患病時很辛苦,之後才發現「原來開心先至係最緊要。」 記者:徐岱靈
身形高䠷,有一百六十五厘米高的李同學,三年前因被同學取笑肥胖而節食和做運動減肥,但效果不理想,最後靠扣喉和不吃午餐而令體重暴跌,在幾個月內由一百三十多磅減至稍越一百磅。她結果患上厭食症,出現停經、頭暈、怕冷等情況。
李同學昨日在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的活動上回憶說:「嗰時不停食嘢,又不斷扣喉,之後又唔食嘢,情緒都變得好失控,成日發脾氣,好辛苦。𠵱家覺得原來開心先至係最緊要。」
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從熱線得來的數字顯示,○二年度的進食失調個案有一百零七宗,比前一年的五十宗上升一倍。當中有六成患者為學生,近五成半患者為十六至二十五歲。
數字可見患者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一年度年紀最細的求助者年十四歲,○二年度的則只有十一歲。事實上,十一至十五歲的患者人數大幅增加五倍,十六至二十歲增加了一倍半,二十一至二十五歲則增加近兩成。
該會又發現,九月份的進食失調個案比同年其他月份較高,相信是因為女生在放暑假時多了時間減肥,加上夏天時青少年追求瘦削的身形以穿着小背心、三點式泳衣等。此外,學生在暑假時多了與朋輩外出,朋輩之間的減肥風氣亦會增加了互相比較身形或鼓勵減肥的機會。
該會董事兼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近年進食失調的情況嚴重,特別是有年青化的趨勢,但年輕人往往不願意求助,認為會被看成是精神有問題,或覺得過往的努力會白費。
李誠大力批評現時充斥市面的纖體廣告,但減肥方法可能毫無根據,「咁多國家嘅人都有肥胖嘅問題,又唔見佢哋大力推行呢啲方法?好似美國減肥方面咁先進嘅國家,呢幾年研究減肥都冇咩進展,始終都係靠飲食同運動。」
他提醒年輕人減肥藥物多含有去水藥成份,多吃會流失過多如鉀質的電解質,會引起心律不正,甚至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