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上周升越120日圓,最高曾觸及120.69的三個月新高。有讀者透過電郵問筆者,日圓是否已真正轉弱勢?此類問題其實並不容易回答,原因是影響滙價的因素眾多,而且時不時會有一些新元素浮面。筆者縱使現階段不過於看淡日圓的前景,亦可能會因形勢的突變而更改主意。不過無論如何,筆者仍會嘗試在此一談現時的看法。
相比起其他主要貨幣,日圓今年的表現其實相當平穩。雖然美元上周突破120日圓關口,改寫了三個月新高,但嚴格而言,暫時仍不可以斷定日圓已轉弱勢。
我們不妨先看看歐元和日圓兩大主要外幣今年的表現。今年年初時,歐元由1.02美元附近起步,延伸去年年底的強勢,在5月底6月初時曾兩度挑戰1.20美元,雖然其後輾轉退回目前的僅逾1.1美元關口上,但期間的高低位已相距達1800點子。反觀日圓從去年年底的接近126低位反彈,今年年初由121附近起步,雖然在5月下旬時曾藉着美元的弱勢而升上115邊緣,但至今高低位相距僅為600點子左右。
日圓的升幅未及歐元,一方面是息差因素作祟。歐元區息率因歐洲央行減息步伐遲緩而躍然晉身成為高息貨幣,與息率長期處於接近零厘的日圓相比,誰的吸引力較大?不言而喻。此外,歐元區經濟一度呈現中興之勢,與日本經濟一直沒有起色,亦是優劣立判。不過,我認為導致歐元與日圓的表現出現如此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仍是兩地財金官員對貨幣升值的取態。
眾所周知,日本政府一直不願接受日圓升值,恐怕會打擊出口競爭力,令唯一支撐經濟的支柱亦要倒下,對一沉經年的經濟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應;相反,歐元區財金官員則持續唱好歐元,強調歐元滙價仍具上升空間。在此截然不同的取態下,聰明的投資者又豈會捨易取難?要拋售美元,自然寧買歐元而不會選擇吸納日圓。換句話說,日本政府的行為已扭曲了滙市的正常走勢。日本央行上周剛公布的數字顯示,單單在7月便動用了2.02萬億日圓在滙市吸納美元,令今年的干預總額累積至7萬億日圓。試想想,假如日本央行任由市場自由運作而未曾作出過干預,今日會是如何一個局面?
市場看好美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的表現,並相信在3500億美元的減稅效應下,美國經濟可望逐漸改善,而美國近期的數據總是令人振奮的多、令人失望的少,更令美元追捧客信心爆棚。但日本經濟近期亦開始有明顯起色,並不讓美國專美。
美國第二季經濟由首季的增長1.4%勁揚至2.4%,很大程度是由攻伊的軍事開支激增所催化,再加上美國經濟低沉了一段時間,政府歲入大受打擊,政府財政預算亦已由盈轉虧,未能維持克林頓卸任前的勢頭。財赤黑洞加深,與日益龐大的貿赤,足以令美元升勢無以為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暫時不用對日圓看得過淡。日圓後市是強是弱,除了端視美日兩國哪一國的經濟復元較快外,亦要看看究竟是美國解決貿赤和財赤的步伐較快,還是日本解決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問題步伐較快。我覺得現階段在120上的日圓,尚有可以趁低吸納之道。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