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四間巴士公司減價未能惠及三百萬名短程乘客引起公眾批評,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解釋,會繼續通過公共交通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研究短程巴士線能否減價,而新巴與城巴合併後亦會再有減價空間。
廖秀冬昨日出席商業電台節目《政經星期六》時講述過去一年與公共交通機構討價還價的過程。她表示,一直與巴士公司商討透過重組蝕本路線,將節省的成本回饋市民,同時以雙管齊下策略,一邊制訂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她說,巴士公司原本可以更早減價,但一場非典型肺炎令巴士公司收入受損,最後只好動用原本用作紓緩加價壓力的「乘客基金」。
對於有意見人認為巴士公司只是用乘客錢來減價,廖秀冬指出,「減價唔一定要損人利己,呢個係雙贏方案」,而預先用了儲備金,可以在此困難時刻,即時為市民紓困。
她又表示,先減長程巴士費,是由於大部份居於新界地區市民的交通費佔頗高收入比重,以一對月入一萬二千元的夫婦為例,交通費佔了收入的一成半,但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日後會以量化方式,繼續研究巴士是否有減價空間。
另外,約八十名葵青區居民昨午在葵芳邨發起遊行,要求四間巴士公司及地鐵,全線調低車費一成,居民代表希望巴士公司對短程乘客一視同仁,減輕居民因交通費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