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紅十字會周末表示,一名女子去年疑因接受了含有乙型(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輸血後,患上肝炎死亡。這是該會自九九年引入先進的「血液核酸測試」﹙NAT﹚技術加強防範血液傳播病毒後,首次傳出因輸血感染病毒致死事件。
日本紅十字會指出,該名女子去年一月動手術時曾接受輸血,五月被診斷患上乙型肝炎,至六月因嚴重肝炎去世。去年四月,捐血給她的人聯絡紅十字會,說自己患上乙型肝炎,該會遂用NAT技術重新檢查他捐輸的血液。由於結果呈陰性,該會沒有進一步調查。直至五月,診斷出上述女子染肝炎的醫療機構向該會指出,她可能透過輸血染肝炎,該會才再檢查有關血液,結果呈陽性反應。
紅十字會周末證實,死亡女子血液裏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與捐血者的一致,但強調仍有待驗證死因。《讀賣新聞》抨擊該會沒有及早發現問題及通知病人接受治療。
該會認為「空窗期」是造成今次事件的原因。剛感染病毒者的血液,會因病毒量小而無法被驗出,這段期間被稱為「空窗期」。乙型肝炎的「空窗期」約一個月。
另外,日本厚生省證實發現全球首宗由動物傳人的感染戊型(E型)肝炎事件,兵庫縣四人於二月生吃野鹿肉後,四月證實染上此種肝炎病毒,經治療後已全部康復。另外,鳥取縣兩人今年初疑因吃野豬內臟後感染該病症,其中一人不治。
中央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