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騏玩陶笛貪夠「型」

馮英騏玩陶笛貪夠「型」

筆者不久前曾去過台北市的淡水河,河堤路上一檔檔擺放着不同顏色、洞口大小不一的鵝蛋形玩意,不知是啥,但從「蛋」內發出的聲音,好清脆。
直至那天訪問馮英騏,才發覺這位輪椅劍擊小子近兩年沉迷上的,正是這些五顏六色的小玩意──陶笛。他說「愛」它夠「型」──「因為少人玩,又有流浪感」,亦有大部份原因是這個小東西從他六歲時已經跟着他了。 圖?文:徐嘉華

平時鍾意搞笑的「阿騏」,從外表上看與「陶笛」有點格格不入,他說:「我玩陶笛的啟蒙老師算是我父親在我六歲大時買回來的一盒帶(宗次郎的陶笛演奏帶),後來聽過他的《大黃河》,在笛聲感受到黃河的澎湃。」
「我是在前年真真正正開始玩,第一支笛買了一百八十元左右。買回來後,因為本身識吹木童笛,所以陶笛到手後,就胡亂吹,再慢慢摸索,不過那支笛已經爛了。現有的笛大部份是在日本買,其中兩支是台灣製造。」

入深山感受流浪心
「阿騏」去年底在釜山遠南運動會贏了四個金牌後,十一月一個人飛去日本大阪看宗次郎演奏會,還去了深山感受一下宗次郎「流浪」的心。他說:「吸引我的不單止是他的歌,還有他的行為,例如熱愛自然,又鍾意流浪,幾型。」「阿騏」曾試過有一排瘋狂到朝朝都吹,每次吹個多小時。其實,他平時出外比賽時,都會帶備一、兩支笛,一來方便攜帶,二來可以緩和一下比賽的心情。「好鍾意陶笛同吹口哨一樣。」

音樂陶冶有助擊劍
在輪椅劍擊界獲獎無數的「阿騏」,剛在上周的波蘭世界盃賽奪得一面金牌,亦早已取得明年雅典奧運資格。他說「音樂」與「打劍」沒有直接關係,但就對一個人的心境有很大影響。「音樂可以陶冶性情,我平時打劍算是動的,吹陶笛是靜的,可以調和自己,可以調和動靜陰陽。」
「只可惜香港玩陶笛的人好少,連買陶笛的地方都不多。」「阿騏」期望有朝一日可以親手做「陶笛」出來自己吹,像宗次郎一樣。

後記
訪問索性選擇馮英騏住了七年的沙田體院,至少有樹木有假山,比較配合陶笛的「氣質」。「阿騏」亦不厭其煩從家裏搬了一大堆陶笛珍藏──包括心愛的笛、笛譜、CD、甚至是十七年前父親買的那一盒錄音帶。

《阿騏的最愛》手持的盒帶,是馮父在「阿騏」六歲時買回家聽的。而手上的笛是他的「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