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業股大盛,除了公布業績有良好表現外,更重要的是代表投資者對整個工業股類的評價。先說盈利,過去10年,工業股能賺1億元以上者佔很小數,就算偶爾賺足1億元,但不持久,很快便又因某種原因而打回原形。在此情形下,投資者對此類股份評價低自是意料中事,所以PE長期偏低,平均是5倍而已,更不幸的是整個工業類別根本乏人問津,成交量疏落,有很多甚至整天缺乏成交。
在如此情況下,再與當時90年代的火紅地產股相比,格外顯得淒清。難怪當時有很多有才幹的工業家都禁不住暴利的引誘,不理本業,轉投到炒國內和本港地產去。數年下來,絕大多數已焦頭爛額,再難翻身,但那些能堅持本業,如今在工業大潮下,盡顯光芒。從最近公布的業績看,達30家工業股的盈利超過1億元,數年前只有地產公司才有這樣的盈利。股份成交量也大增,更重要的是,有數家工業股在市場批股,甚獲基金擁戴,看來工業股的浪潮已開始了。
由工業股的興衰,從宏觀角度上看到了股市的循環周期。以香港工業股來說,其興旺有兩個主因,其一是盈利大增,其二是PE倍數同樣擴大。
盈利大增的因由來自中國大陸的開放政策,以中國人(國內外)的勤勞積極,再加上營商智慧,20年來的成就非凡,現在已發展成為世界的製造業基地。隨着國內的腹地和西部不斷開發,肯定更加加深中國製造業的領先地位,香港的工業家適逢其盛,定會乘着這個製造業大潮,更有利地發展和擴大本業。所以大致來說,未來盈利預測仍會持續增長。
PE的擴大來自投資者改變對工業股的評價。回想數年前,科網股當道,人們都沉浸在虛擬世界裏,甚麼都是以虛擬為榮,於是生意是虛,前景是虛,盈利更不用說,更有甚者,若果那時有人提及PE者就被視為落伍,可憐那時連股神畢菲特也被指為過氣人物。但「虛」終歸是「虛」,待科網狂潮砸破,科網股便在毫無盈利支持下跌個四腳朝天,股民當然損失慘重,以後每對沒有盈利的公司都敬而遠之。隨後,人們開始只對有盈利和充份理解的公司有興趣,這是180度的轉變,也是務實的表現。
作為領先潮流的美國股市,這種務實的表現很明顯,最近表現最好的數家公司都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企業,也是回歸務實(backtobasic)的最好寫照,它們是GAP、麥當勞、P&G、福特汽車等。
例如GAP已大幅減少盲目追求標奇款式,開始重歸令它們成名的斜布西褲和恤衫,而且價錢以實惠為主。麥當勞股價在創了10年新低後,新主席上任,把與漢堡包業務無關的生意全賣掉,其中包括Pizza、墨西哥食物和三文治快餐店,結果股價在3個月升了60%。又以衞生沐浴用品和洗衣粉出名的P&G,其剛上任總裁立刻把那些與本業不相關的食品業務,如花生醬、沙律油賣掉,專注洗潔業務,立刻便受到投資者擁戴,股價節節向上。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由種種迹象看來,這種專注本業,追求盈利穩重增長之風已吹到香港,管理良好的工業股將會受投資者擁戴。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