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專業姿態出現的業餘評論員多的是,從美伊大戰到香港女性瘦身熱潮,隨便都有人站出來講幾句,總之是採訪一方得以交差早點收工,被訪一方也可抒發個人閉門苦心鑽研的一己之見,貨銀兩訖,各得其所。漸漸,報章上螢幕中滿是這些「一句解千古之謎」的評論員。
評論員裏有貨真價實的,但畢竟是鳳毛麟角,講戰爭的見過打仗沒有?講太空科技的在美國太空總署做過事嗎?然而,總會有人說講錯了也沒有甚麼大不了,特區中央政策組的劉兆佳,進入建制前幾乎是所有事件的評論員,他在估計七一有多少人上街時,說有「三萬人」。我很想知道,七一採訪遊行的記者裏,以前曾訪問過劉兆佳請他評論的,那天有沒有背上冒冷汗。
評論員是很專業的角色,軍事評論員最好找當過將軍的,若不是,也要專業得令人信服的那種,像美國軍事科技驚慄小說(Techno-thriller)作家湯克蘭西(TomClancy),他不是大將軍,但最低限度他上過航空母艦上過核潛艇蹲過戰鬥機隊去過坦克軍團跟過特種兵訓練,回來每個軍種都寫過一本一吋厚的書。這樣,他寫出來的東西講出來的話才有記錄下來的價值。
當然,會有人這樣回答:時間緊迫,粗一點沒關係。哦,問題不大,說得有點差池也不會死人的,因為我們祖宗以來就是像胡適所說的「差不多先生」一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靈活變通」,云云。恰恰正是有這樣的靈魂,才能接受一個這樣的粗疏苟且的特區政府,不能怪人,只能怪自己。
【編按】林振強請假一個月,陳穎暫代。
陳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