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多時的兩電聯網顧問報告終於公布,顧問認為兩電聯網技術上可行,可惜政府卻仍未交代是否支持聯網,令人失望。
根據顧問報告建議,兩電聯網所須成本約16億,再加上提前進行網絡加強工程所須的5億元額外費用,總支出21億。顧問研究指出,工程須時間約五年。不過,顧問建議新聯網路線的港島登陸點在中環及灣仔填海區,礙於有關填海工程仍進行,所以顧問公司估計相關電纜工程最早也只可在2007至2008年間開展。換句話說,要待2012年或2013年兩電才可正式聯網,讓九龍及新界與港島區兩岸電力可互相輸送、市民可自由選擇供應電力的公司。
兩電聯網是電力市場引入競爭的先決條件,政府卻遲遲未有積極採取行動,令人失望。加強兩電聯網的議題早於七年前已在立法會會議上討論。1999年政府已委託顧問公司研究電力供應的聯網與競爭研究;政府在2001年再另委託顧問公司就聯網技術問題進行研究,直至今年年中才正式把顧問報告的建議向外公開。議題討論多時,政府卻遲遲未有表明立場,令人質疑政府對加強兩電聯網,以至開放香港電力市場的決心。
顧問公司公布的聯網報告只是解決了基本的技術問題,尚有不少問題有待澄清或解決。例如有關工程的財務融資、政府會否支付部份開支,及會否讓現有兩間電力公司以外的公司投標參與興建聯網工程等。另外,現時的輸電網是兩間電力公司的資產,若要實行聯網,將來的管理與責任如何安排?兩電會否因為要投資聯網而藉此增加電費,令市民百上加斤?這些問題,政府都必須一一解答。
再者,聯網問題並非只是兩間電力公司的事務,而是涉及整個電力市場的發展方向。政府是否願意於兩電聯網後,容許市民有選擇權,決定選擇哪間電力供應商?政府又會否計劃為香港電力市場引入更大競爭?若否,加強兩電聯網最終的目的又是甚麼?
另外,顧問公司預計加強兩電聯網工程,所須資金約21億港元。澳洲正籌備興建一條長達250公里、400千伏的直流電海底電纜Basslink,連接塔斯馬尼州及維多利亞州。預計所需的費用約4億至6億澳元,以港元折算約20億元。
Basslink被喻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電纜之一,而且工程項目還包括在塔斯馬尼州及維多利亞州兩岸興建轉換直流電站,所需的技術與成本也不少;但其預算開支卻與在香港維港興建的海底電纜建議價格相近。這21億元又是否用得其所、合乎成本效益?香港討論兩電聯網多時,至今卻仍有不少重要的問題有待處理。令人擔心是否還需要多等數年、甚至是數十年,才可見到兩電真正聯網。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李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