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交通費還有下調空間 - 程政

蘋論:交通費還有下調空間 - 程政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去年出任問責局長之時,指出香港的交通費有下調空間,結果政府要花足足一年時間,才能迫使四間巴士公司同意以優惠方式減低票價,由百分之五到一成;而兩鐵也同時宣布增加優惠,算是與市民共度時艱。廖秀冬形容,她就好像讀書要考試一樣,在學期結束時交了功課。

短程客可說全無受惠
香港交通費之貴,近年來已跳升至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倫敦和東京,這個當然是拜九七年前,香港經濟強勁,年年通脹所賜。但是,回歸之後不久,特區的環境已大不如前,由九八年底開始出現通縮以來,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累積跌了近一成四,然而影響港人日常生活最大的交通開支卻沒有隨之而下調。
四家專利巴士公司,包括九巴、城巴、新巴以及龍運,昨日宣布由十月一日起,為所有使用八達通卡的乘客提供優惠,為期一年。
優惠主要分為三部份,票價十五元或以上的路線,九折收費;票價十至十五元的路線,折扣較少,只有九五折;至於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則在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乘搭任何路線,車費一律收一元。
今次減價的幅度雖然不錯,但只是長途客受惠,其他十元以下的短程路線全無得益。即是說,由元朗到青衣機鐵站,大埔至旺角以及觀塘至堅尼地城的乘客也如數要付超過九元的車費,怎算得是減輕了市民的負擔?

公共事業有社會責任
九鐵為了增加西鐵的競爭力,未通車就宣布一減再減票價;由原來屯門至南昌站全程票價由十六元減至十二元八角,直至經濟好轉為止。
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營運者,願意主動割價競爭當然受市民歡迎,但是若提供小恩小惠只是為了應付公眾壓力,則有點那個。
誰也看得見,行政會議是特別批准兩巴動用作為紓緩巴士加價壓力的儲備,以填補損失,而九巴去年全年的盈利近九億四千萬;地鐵則是四十二億,九鐵也有二十七億的收益。
香港作為一個商業社會,政府是不該干預商業活動,但是作為公共事業,就應該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我們認為今次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減價的空間仍然存在。
(圖)廖秀冬花足一年時間,才能迫使巴士公司減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