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批在母語教學政策下培育出來的會考生,將於下周三放榜,這是量度母語教學政策成敗的第一個公開試。部份由英中變中中的學校,對英文科成績不存厚望,只求力保往年水平,而對理科成績則較有信心。
母語教學政策由九八年開始實施,除一百一十二間英文中學外,其餘中學必須在中一至中三以母語授課。在前年首批受影響的學生升中四時,三百多間中文中學中,半數在部份科目或班別改用英語教學。
屯門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是其中一間由英中轉中中的學校,副校長黃志明表示,母語教學政策一出,該校的收生水平立即大跌約半個派位組別,今年學生的會考成績如能保持,已等於是提升。
黃志明又說,在高中轉以英語教學後,今屆會考生的水平,跟往年學生水平相若;相信理科成績有進步,文科成績無大分別,英文水平則料可保持。
慈幼英文學校是當年上訴爭取保留英中地位失敗的六校之一,該校黎副校長表示,今屆學生雖以母語教學,但從中一便開始上銜接課程,以適應英語教學,升上中四後即轉英語教學;校內會考模擬試成績顯示,今屆學生的整體成績與以往相若,但估計個別科目可能與公開考試有差別。
大埔官立中學在高中分開中文班與英文班,只有成績較佳的學生才可入讀英文班;相對往年,今屆學生在一些較倚重語文的科目,明顯是中文班「着數啲」;至於英文科成績也有些少受母語教學影響。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心理學系主任侯傑泰指出,今年的會考成績不能作為衡量母語教學政策的準則,因不少教師是首年用母語教學,可能預備不足,而首屆學生可能覺得是被迫接受母語教學,需作心理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