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港澳自由貿易區

建中港澳自由貿易區

最近美國公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報告》指,本港連續七年榮膺第一位的自由經濟體,足見本港的經濟優勢仍存在,問題是如何繼續保持並充份發展,否則便會被其他對手迎頭趕上。正如世界貿易組織中方談判代表龍永圖所說,香港要爭取的不是優惠,而應是優勢。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佛利民於報告發表後發表聲明,指研究清楚顯示,經濟自由令個人衝勁和主動性得到解放,令一個國家(地區)走上經濟增長之路。在此筆者再次建議建立中港澳自由貿易區,共同發展經濟,不要再單打獨鬥,錯失良機。目前世界上共有接近一百個自由貿易區,這些貿易區的年貿易額佔全球貿易額兩成或以上。

港澳負責吸引外資
香港、廣東省及澳門自從大陸實行經濟改革後,三地互補共同發展經濟成果有目共睹,合作形式又從過往的投資、貿易及旅遊等,發展至高新科技和教育及文化等領域。面對周邊國家如南韓、台灣及新加坡的競爭壓力,香港與中國大陸更應在人才、資金,以致市場及資源等各方面重新調配,以配合新經濟環境。
自由貿易區政策已運作了百多年,當中四大自由是指全面實行商品、物資、資金及人員進出的自由。其實,建立中港澳自由貿易區的條件早已具備。港府去年雖同意建立中港自由貿易區,一時間社會熱烈討論此話題並提出良多建議,而中央政府亦作出積極回應,可是熱情過後,卻不見動靜。
配合明年初實行的零關稅,政府可擬制一套向非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家或地區收取通關稅,仿效北美自由貿易區運作及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筆者認為應先考慮從廣東省內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打頭陣,因珠三角是大陸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不僅基礎良好,更具備強勁的經濟發展實力及較高的對外開放態度,易與國際經濟體接軌。利用此時機將珠港澳自由貿易區擴張,如包括汕頭經濟特區和珠三角附近地區納入其中,既達到真實意義上的粵港澳自由貿易區,又可發揮中國對外貿易以至整體經濟社會的重要促進作用。
中港澳自由貿易區是雙贏方案,香港及澳門擔當前鋒,肩負吸引更多國際資本的角色,而現在更能在零關稅下,讓更多外資企業透過與本港公司合作打入中國市場。所以三地政府應有遠見切實落實有關計劃,不要錯失良機。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 佘繼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