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昨日給了全港市民及地產商一個天大的訊息,就是由九七年特首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以來,一沉不起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走到隧道盡頭,開始看到曙光。孫明揚憑甚麼說出這樣「審慎樂觀」的預言呢?
這句「預言」的由來,就是憑他總結過去二十年的數據,憑簡單的供求道理──政府用盡各種方法控制樓宇供應量,令市場出現求過於供的情況,扭轉目前樓價不斷下滑的劣勢。
據孫明揚昨日發表的數字顯示,未來數年的私人住宅物業供應數目約為七萬九千個,而且供應量有愈來愈少的趨勢,如果以去年一年市場可以吸納二萬四千個新落成單位計算,則在未來三、四年內可以達致供求平衡。
孫明揚強調,七萬九千這個數字已經包括了地產商最擔心的兩鐵沿線物業上蓋項目。
至於尚未發展的兩鐵物業工程,由於九鐵已經同意將發展權交還政府,當局會審慎處理;而地鐵餘下的將軍澳車廠上蓋的住宅發展,也會是十年以後的事。
孫明揚還再次保證,政府不會再興建居屋出售,貨尾單位也不會推出市場。
明顯地,政府此擧是為了安撫地產商,表明政府已盡全力救市,至於地產商是否「收貨」,市民最終會否入市,看來當局也沒有多大把握。然而,孫明揚還做了一個預先張揚的承諾,就是會於十月再會出招穩定樓市。
一直以來,房地產和香港的經濟都息息相關,涉及數十個行業的存亡,影響着千千萬萬家庭的生計。九七之前,由於港英政府實施高地價政策,樓價變得高不可攀,有個別豪宅叫價每平方呎二萬元,這些都成為香港人的回憶。
回歸之後,在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下,香港的經濟不斷下調,董建華卻亂搞房屋政策,造成樓市一蹶不振。
九七後上車者也損手,因為樓價已經回復到九一年的水平;至於未置業者,也由於憧憬未來樓市還有下調空間,所以人人卻步,寧租不買。
正如孫明揚說,目前的樓市已經是「供平過租」,只是買家信心不足。既然是信心問題,則無論孫明揚十月出甚麼新招,包括降低印花稅、放寬樓宇建築期限制以及檢討勾地政策,以至放寬七成按揭也於事無補。
唯一的方法是特區政府拿出方法來搞活香港經濟,恢復市民對政府的信任,這樣樓市才可見到真正的曙光。
(圖)孫明揚表示,目前樓價已是「供平過租」,只是買家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