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召來民主派議員,笑靨如花地跟他們打個招呼,拍照留念。之後,又回復個沒事人狀。都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控制命運。看董建華磕磕碰碰的行為,吟吟沉沉的習慣,拖拖拉拉的性格,他的命運,大家可自行找到類似的四字詞語,各自填充。悲情的,是他的命運拉扯上香港的命運。
說這名特首在任至今無迹可尋,當然是不公平的。他最「果斷」一着,不就是本要快快為二十三條立法,有理無理,先斬後奏,捧出個葉劉淑儀,卻只見愈急愈亂,愈是「果斷」愈是胡搞,作法自斃,變相動員超過五十萬人上街。
政府原本急切要通過二十三條的一個理由,是不想這番講究「愛國」的爭議,會打擊到左派明年在立法會選舉中的得票。可惜愈是恐懼,愈是走向自我實現恐懼。這一年的這個七月,是香港左派的里程碑,但見五時花六時變。
民建聯本來支持不支持修改二十三條草案、押後立法?民建聯究竟同意不同意董特首應該改組內閣,包括換掉曾自稱會考慮辭職的曾鈺成?民建聯到底覺得上街的香港人,是有受誤導還是沒受誤導?
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每四十八小時與時並進一次,時勢有異,答案也會有別。民建聯最新的與時並進的話,是他們也贊成依照《基本法》,在○七年普選特首。
在○七年或者可以普選特首之前,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對香港政制可以引起的巨大衝擊,是最大關鍵。根據《基本法》,明年有多出六個直選議席,也即是說,立法會六十議席中,三十個是直選,另外三十個仍是透過功能組別的間選。
如果民主派真的橫掃全部三十個直選位置,再在功能組別中奪下十席,民主派穩坐四十席,即是握議會的三分二多數票。明年十月的新立法會,董建華已無法駕馭,這名特首還怎樣捱得下去,直至○七年?
所以,本地左派相信也不必等上頭吩咐,看得到當前之急,是先穩住局勢,自行「止蝕」,在民主訴求的大氣候中,也該支持普選。
這一着,也真令民主陣營中一些人亂了陣腳。有非政黨政治團體,原擬向選民推介任何支持普選的候選人,但由民主政團推薦保皇黨候選人,「唔係嘛」。且還要擔心不知誰又會「明日的我重拾前日的我」,得個亂字。這樣說,卻不等於預計民主派可以一統江湖,眼下見派內仍頗有分歧:倒董、爭取普選、着眼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着手今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未見擺出清晰的優先次序。但根據常識與邏輯,甚至根據「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前提(有關民意,還請大學的民意調查幫忙),那個優先次序,該就是倒轉來,由下而上。
有目共睹,民主陣營群龍無首,一般大眾印象,是民主黨乃大反對派,好似逢許多事都必反,而劉慧卿是倒董一族,吳靄儀是法治一幫……等等。
但,過去一個月下來,已清楚顯示香港人不搞悲情,會快快樂樂地看時局。政黨政治,不可能夕間成熟,還望透過選民快快樂樂地去投票,幫助鞏固政黨的徹底成型。
另一個快快樂樂的想法,是就算這一場民主運動沒有鮮明的領袖,也不要緊,反而有助啟動像七一大遊行中民間自發的凝聚力,也讓北京繼續體會,這並不是一兩個人的「造反」,而是來自香港廣大人民本身的動力。
毛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