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七月二十八日曾淵滄教授「大學三改四的辦法」,曾教授倡中六行「大班制」則可「學校不必建,老師不必增加,大學就可以三改四了」。曾教授也許把問題過於簡單化。首先,「大班制」也要課程配合,難道教師沿用目前的高考課程嗎?再者,大學大班制之所以成功是在「講課」以外多配合「導修課」,學生透過導修課作報告、討論、向老師提問,光是「大班」而乏師生的緊密接觸是沒意義的。同時,即使實行大班制,教師也要批改課業,主持導修,真的可以「老師不必增加」嗎?
大學當行四年制,此點教育界已無異議。今見各大學推出「尖子」計劃、自薦計劃等,讓成績或表規突出者提早升讀大學,免修中七,多修一年大學課程,實屬好事。當然,「尖子」計劃仍有發展的空間,但長遠計,關鍵仍在中學學制和課程如何銜接。教統會發表的《教育改革方案諮詢文件》指出,三年高中涉及設計新課程、新的公開試機制、重組班級並提供足夠的學額等各方面。目前約百分之三十四的中五生可升讀中六,取消中七,便要增加百分四十的學額和資源。
撇開資源不論,在中六設立「大學入學試」的話,模式應隨課程改革而轉變,不必像現行中學會考課程的分科過於專門。舉例說可合併經濟、地理、歷史為人文學科;甚或把數、理、化等科目結合,文理合流而非文理分科。評估機制中「大學入學試」不應佔太大的百分比,成績計算應結合校內評估機制,紓緩學生的考試壓力。
若說專上任務在於既專(主修專業)且博(通識教育);那麼基礎教育除做好基本功,鞏固學生兩文三語外,甚至可在高中設第四語言選修科,其他學習科目該以「博觀」而非「深入」為本位,以擴學生視野為目標。
大學三改四,意味升中六人數大增,大學學額或副學位需要增加,教資會和非教資會資助的專上教育課程如何作出配合,須一併考慮。當前急務是落實整個基礎教育的學制改革和課改。在目前的過渡期看,應大幅增加大學自行招收中六畢業生的學額,由大學各系自設入學試收生,甚至讓同學自選報考,當更受中學老師和學生歡迎。當然,政府須向各大學增撥資源,俟課改完竣,便可實施新的大學收生機制。
課改應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教育部也發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大陸就課改的討論和研究良多,看來香港要急起直追了。
香港詩藝社教育時事小組組長 彭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