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於去年夏天,當董建華成功連任第二屆特首,並且揚言要「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改善收集民意渠道之後,一時間,他也曾一改以往封閉作風,約見各方反對派人士,擺出一副虛懷納諫的形象,令公眾有所期待。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但一年後,大家發覺那純粹是虛偽的政治姿態而已;那甚至是一次過、心血來潮、見了一次算的政治姿態。之後,董便故態復萌,依然故我。就如在《基本法》廿三條問題上,他也只是聆聽親中陣營小圈子的諂媚恭維說話,而對廣大民意置若罔聞。因此鬧出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公開聲言:「社會各界對廿三條立法的諮詢文件良好反應及支持,實在令人欣慰」的天大笑話。一意孤行的結果,是惹來五十萬人上街,栽了一個大觔斗。
七一逾五十萬人上街後,七月十七日的記者會上,董建華又信誓旦旦,說會痛改前非,今後加強與各黨派、市民的溝通,積極開放議政渠道:「定期安排見所有政黨、傳媒、意見領袖,會安排和市民進一步接觸,聽他們的意見,以確保他們的想法、看法我可以直接領會,亦可以確保某些看法、想法在政策制訂過程中、考慮中,可以反映出來。」很多人都打算再給董一次機會。
本周一,在萬眾期待的情況下,他進行了被外界形容為「破冰之旅」的舉動,重新會見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結果,大家又再一次失望,他對七一後市民種種清晰訴求,沒有作出絲毫具體回應,民主派埋怨說是像與「空氣對話」、與「黑洞對話」。
其實七一之後,董的很多重要政治決定,都是在形格勢禁下被迫出來的結果,而非他主動選擇回應民意。就如擱置廿三條立法,是因為自由黨變節,令他在立法會「數唔夠票」;葉劉淑儀及梁錦松下台,是因為他倆選擇辭職。事件中董都是被動地接受,而不是他自行主動回應市民訴求。
在七一、七九、七一三的大型集會中,市民對「還政於民」,進行政制改革的呼聲高唱入雲,董其實大可在政改上主動一點,對市民作出善意回應。但本周一董在會見民主派時,卻態度曖昧,語焉不詳,甚至大耍太極。
雖然七月十七日的記者會上,有人形容董眼有淚光,但到了今天,橫看豎看,董仍是依然故我,那是董感覺到委屈的眼淚,多過是出於問心有愧的眼淚。
董在同一天會見六十多個親政府社團代表時,他才說出心底話,說起了所謂3P,並誇誇而談地說,在政策(Policy)、公關(Publicrelations)和政治(Politics)三「P」中,政策是他的強項,只是其餘兩項做得不夠。言下之意十分清楚,就是其政策是好的,只是公眾不體諒他。從中可見,到了今天,董仍沒有痛定思痛,不覺得自己的政策出問題。我真的想當面問他一句:八萬五、數碼港、中藥港、教改……這些若不是政策問題,又是甚麼問題?
葉劉淑儀在過去一星期幾個告別會中,也是憤憤不平地控訴社會有顛倒是非、黑白不分的歪風,卻沒有半句檢討自己的不是,她也是一腔的委屈及憤憤不平,這與董特首的心態何其相似,兩人真的是一對絕配。
要這樣的一個特首痛定思痛,帶領香港再上路,愈來愈真的像緣木求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