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正醞釀「有史以來最深入的一次報業改革」,除了中央只保留三報一刊、省級地方政府只保留一份省委機關報外,其他報刊一律要與黨政脫鈎,自行經營,面對市場的汰弱留強。而且,各傳媒還可引入最多佔四成股份的外資。
專家估計,報業改革將令全國有近四千家期刊、近千份報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瀕臨倒閉。據稱,報業改革方案已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起草完畢,目前正報中共中央宣傳部作最後定奪。
這次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負責的報業改革,包括兩項重要內容:一是中央此後只保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及《求是》等中央級報刊。至於其他中央級、各行業、各部委的報刊,一律要與原來主管的黨政單位脫鈎,變成企業法人重新登記。而其他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原則上只保留一份省、市委機關報,其他報刊一律要和政府脫離,由企業管理。其二,是明確外資或民營資本可投資傳媒,但最多不超過股份的四成。
該官員續稱,若國家機關單位全資擁有刊物,以後將只負責社長、總編輯等高層的管理,對報刊的具體運作不再干預。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認為,報業將面臨三種選擇:引入外資,面對市場競爭、致力於本行業,做一份高質素的專業性刊物或等「死」。
他預期,屆時可能會有八分一的報刊將保留機關報身份,剩下的報刊要獨立營運。他說,獨立營運的報刊「最終可能有一半會被市場淘汰。」
去年全國共出版各類期刊九千零二十九份、報紙二千一百三十七份。按喻的估計,將有三千九百多份期刊以及九百三十多份報紙將被淘汰。
內地一份雜誌的負責人說:「就算要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拿黨費訂閱我們這個黨刊是名正言順的。」但湖南一份機關刊物的編輯卻擔憂地說:「這次感覺不會是一陣風吹過的改革了……一旦脫離政府主管和財政上的支持,真不知道能在市場的大浪中游多遠。」
南方網/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