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月份最後一日。但我們毋須向七月告別。明日,我們還會在生活上處處見到這個七月的痕迹。二○○三年七月會記在歷史中,卻不單是冰冷的歷史。它已經成為每個香港人身體的細胞,如影隨形,影響所思所想和大小行為──董建華的腦筋也會這樣變嗎?
昨日,董會見傳媒,透露一些美麗的資料:(一)過去一年,交通費下跌了一成;(二)路面行走的巴士,少了百分之十七;(三)香港的空氣好了。
董說,廖秀冬局長告訴他,這些好消息已經告訴了傳媒,但卻不見報道。董問:為甚麼傳媒不報道這些好消息?
傳媒是監察者,有責任打鑼打鼓向市民揭露壞消息、預警危機。但重視壞消息不代表放棄好消息。也不是每個壞消息都值得報道的。不管好消息抑或壞消息,傳媒要的是有新聞價值的消息。
如果講了好消息,但傳媒沒報道,董和廖秀冬並非要問傳媒為甚麼不報道,應該是反問自己為甚麼不能令傳媒報道?如果這是一個重要消息,為甚麼政府不能「說服」傳媒認同消息重要性?講得不清楚?資料不齊全?
看上述三個好消息:香港空氣好了早有報道,除非政府現在提供更實質數據,顯示情況有更明顯改進,否則叫傳媒再報道甚麼呢?交通費和巴士數目,與市民息息相關,傳媒對這些資料都很有興趣。但假設廖秀冬選擇在公布減價機制當日,同時講一句「交通費下跌了一成」;在大吃小的新聞原則,後者當然被掩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