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王家英
七一大遊行的一個重要訴求是「還政於民」,其後的七九和七一三大型群眾集會基本上是這訴求的延續。在市民對董建華政府管治的不滿情緒升至幾近沸點的情況下,近年極為低沉的本地民主運動,似乎出現了重大轉機。
對民主派而言,這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因為爭取早日在香港實現民主政治,正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共同夢想。主觀上,他們理所當然地是這場似乎是沛然莫之能禦的民主運動的領航者,當仁不讓。若以功利計算,隨着這場民主運動的快速展開,民主派的民意支持自然也應當水漲船高。
然而,理論的推想往往未必與現實的發展相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持續進行的一項政黨調查結果(見表)反映了這一點,而這正是民主派當前必須正視的隱憂。
調查結果顯示,在今年七月中,認為民主派政黨(包括民主黨、民協、前綫、民權黨、街工、職工盟)最能代表他們的利益的被訪者共有20.5%,較今年五月份的18.5%只增加了2%。這樣的增幅絕對稱不上水漲船高,而20.5%的民意支持度,也只能算是偏低而非偏高。事實上,只要比較一九九八年四月份第一屆立法會選舉前夕當時的27%支持度,目前民主派的聲勢明顯仍頗為落後。在那次立法會選舉中,選民投票率創下了近54%的最高歷史紀錄,而民主派被視為是最大的贏家。
即使是退而求其次,將目前民主派的民意支持度與其在二○○○年八月第二屆立法會選舉前夕的民意支持度比較,前者也不及後者。當時有26.1%的被訪者認同民主派,較目前高出5.6%。須知道,第二屆立法會選舉是民主派的低沉期,選民的投票率也從第一屆的高峯迅速回落。
還可注意的是,非政黨認同者的比率在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年八月、今年五月和七月分別是61.8%、62.5%、72.3%和66%。換言之,儘管七一大遊行後非政黨認同者的比率已顯著下降,但仍然高於二○○○年八月和一九九八年四月時的數據,反映出目前市民對政黨的疏離情緒仍相當嚴重。
簡言之,民主派若無法盡速消除市民對政黨的疏離情緒,大幅提升其民意支持度,不僅他們難言有效領導香港今後的民主運動,而且其未來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的選情也不容過份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