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乃投資之本,這是本欄時常提及的。不是嗎?看看德國,突然之間由歐洲病夫被捧成強人,皆因7月Ifo商業信心指數創下1年新高之故也。
商業信心連續3個月上升,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總裁Hans-WernerSinn形容這是經濟將跟隨復甦之明燈,倘如是,則對歐元區無疑注入一支強心針,實在可喜可賀。
事實上經過德國總理施羅德多番努力及游說,其2010年經濟改革方案逐漸被多方面包括他隸屬的社會民主黨(SDP)內強硬派,甚至工會所接受,預料在推行方面遇到的障礙將會減少,有利改革,對投資信心不無幫助。
導致人們對德國經濟前景信心漸復的利好因素還包括,歐元在過去數周稍為回落,出口商有喘息機會,不滿情緒漸消;股市持續上升亦充份表現投資者的信心,5月和6月失業率經季節性調整後有下降迹象亦令人鼓舞。
此外,施羅德為刺激經濟,計劃提早1年調低入息稅率,即明年開始納稅人已能受惠,儘管數額不是太大,僅為210億歐元(約1860億港元),但已足以令消費意欲增強,對整體經濟帶來增長。
光看大摩急不及待將德國2004年經濟增長預測由1.7%調高至2.1%,便知商業信心上升並非偶然。
然而根據過往經驗,德國經濟過去的表現多漲慢退速,商業信心、股市上升,甚至歐元升勢稍遏,這些都只屬心理或市場情緒因素,何況2010經濟改革方案乃屬長期作戰計劃,若欠缺一兩個solid的經濟數據支持,人們仍會對德國甚至歐元區經濟暫存觀望態度,切莫以為這便是「當頭起」,畢竟信心需要有較「硬淨」的理據支持。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