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幼兒由出生至六歲,是視覺神經發育最重要的時期,其中約百分之三的兒童會有弱視,若能在六歲前檢查出問題所在,進行針對治療,多數可以成功改善毛病。但理工大學一項調查顯示,不少父母因過份溺愛子女,反而延誤了可以矯正眼疾的最關鍵時機,日後或會嚴重至完全失去視力。
小朋友時常抄錯筆記、流眼水、瞇眼等小動作,可能是視力出現問題的警號,即使牙牙學語的嬰兒,若用手遮住他們一隻眼時表現不耐或啼哭,已可能出現遺傳性的視力問題。
理大眼科視光學及放射學系副教授林小燕指,小孩六歲前眼部處於發育期,仍可以「視覺訓練」矯正弱視、斜視等問題,一旦錯過時機,長大後可能受弱視或雙眼不協調問題困擾,甚至不能擔任飛機師、騎師等需要立體視力的職業。
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於九六至九八年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是因為雙眼協調及弱視問題到該診所求診的人士,在二百七十多名平均為年齡十三歲的受訪者中,只有半數最後有進行視覺治療,其中六成人可以成功改善視覺功能。
林小燕說,有些家長誤以為「要等細路識講嘢先去驗眼」,又或在診所做過一次視力矯正訓練後,因小孩感到不耐煩便放棄,「過咗六歲先嚟搵醫生,我哋都幫唔到佢哋!」
剛於三月份開始運作的兒童視覺專科,附設於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雖然註冊視光師服務每次收費三百五十元,但也提供收費較相宜的實習視光師服務,有導師從旁指導,每次只收取七十元。診所利用不同方式刺激兒童視力發展,例如會讓患有弱視(俗稱懶惰眼)的小孩戴上特製眼鏡玩十五分鐘「哈姆太郎」電子遊戲,以遊戲的趣味性令小孩盡量利用其中一隻功能不善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