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灘 - 李純恩

外 灘 - 李純恩

上海的外灘建築群會不會成為受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都不影響其懾人的魅力。
那裏,已經是上海的一個標誌,任你現代化的高樓此起彼落,電視塔高聳入雲,但跟外灘那幾十幢二、三十年代建築一比,都因為少了一份文化的底蘊而單薄起來。不管這一排建築是不是就代表了上海的殖民歷史而使中國人蒙羞,事實是沒有那一段歷史,也就沒有上海甚至中國的今天,民族主義之自大,往往是建築在一份悠久的自卑上。
外灘是西方人最早在上海登陸、貨運之處。外國的商船在外灘靠岸,船上的貨物卸下來,船上的人也上了岸,那一帶,就成了一個中西貿易的集中地。船上的外國人上了岸,騎着他們帶來的洋馬出去溜,結果就將附近的地方踩出一條五百米左右的路來。上海本地人見了,就稱那條路叫「馬路」,許多許多年後,那一帶已是繁盛的商業中心,一條條路都開了出來,第一條馬路,就稱作「大馬路」,然後才是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這條大馬路,就是後來大家都知道的南京路。跟長城、故宮相比,外灘的歷史很短,但它使整個中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東西方的壞事和好事都在這一眼望到頭的江灘上包含起來,那數十幢花崗岩的大廈,見證了一段東西掛鈎並進的歷史,也留下了人類不復存在的精雕細琢的回憶。這樣一個地方,管他算不算世界文化遺產,我們都應該珍之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