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和內地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之際,一項調查顯示,雖然有五成七香港大專畢業生稱會到國內求職,但在薪酬預期方面兩地卻出現鴻溝。國內企業逾九成願付月薪一千至七千元人民幣;但香港大專生則有逾六成期望人工在七千元以上。近八成國內企業指出,港生最大弱點是普通話水平低。 記者:李駿慧、譚秀嫺
該項調查由「香港青年學院」和「亞太青年才俊協會」合辦。在今年四至六月進行,以問卷方式,訪問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共二百五十八家公司,及一百九十三名本港專上學院學生。
調查結果顯示,六成三國內企業表示會考慮聘用香港大專生,但實際上只有兩成一國內企業聘有香港人;他們眼中的港生是普通話水平低、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工作待遇要求高,但具有外語水平高、具國際視野、對西方文化有認識等優勢。
國內最渴求香港人才的行業,是對外貿易、市場策劃及推廣等;營運、銷售、活動策劃、信息科技管理等工作也有意聘用港人擔任。薪酬方面,以廣州最高,最多企業願意付出五千至七千元;北京次之,近七成願付三千至七千;上海和深圳最低,分別有五成和四成企業只願付一千至三千元。
亞太青年才俊協會義務核數師盧華威指,近年香港和國內的薪酬水平拉近,成為國內公司聘請港生的誘因。例如九七年聘用大學生,在香港要一萬三千元,在國內則只需三、四千元;現時香港大學生平均薪酬跌至九千八百元,國內則升至七千元。
香港青年學院董事兼總幹事羅文泰呼籲,大專生「唔好淨係睇錢」,除了錢以外,到國內工作也可累積到經驗和人際網絡,有助處理中港貿易。他表示,港生應多針對自己的弱點加以改善,例如多聽多講普通話,以及多留意國內刊物和電視、電台等,也可參加國內實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