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優質股票可以揸過世?

麥嘉華筆記:優質股票可以揸過世?

有不少學院派一直聲稱,長期而言,股票價格應該會反覆向上。但根據我的觀察,已死亡(即已宣布破產)的公司,數量遠比仍然生存的為多。實際上,一些研究顯示,美國公司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年。不過,今時今日仍然有一些死硬派專家堅持,只要所選擇的公司具備上佳的質素,長線必定可以跑贏大市。這種把投資簡單化的定律,又是否可以站得住腳呢?

答案當然是「不」。當我最初加入華爾街工作時,一些公司如數碼儀器(DigitalEquipment)、Burroughs、王氏實驗室(WangLabs)、國營收銀機(NCR)、Kmart、Sears、寶麗萊(Polaroid)和柯達(EastmanKodak)等,都是當時名字響噹噹的高質素企業,但到了今天,上述公司中,究竟有多少家仍然可以生存,並能維持一定的競爭力?

名牌湮沒多不勝數
記得在80至90年代時,全球的攝影行業由柯達、寶麗萊和富士三間大公司鼎足而立。由於當時愈來愈多國家對外開放,又有一些國家(如中國)擁有發展成為龐大消費品市場的條件,故投資者曾認為這三家菲林生產企業具有無可估量的盈利潛力。如今這三家公司又有哪一間可以茁壯成長?
寶麗萊剛剛才申請了破產保護令,至於柯達,又發生了甚麼事?看看附圖,原來柯達的股價最近才跌至24美元左右,乃80年代中至今的新低價,亦較柯達在1973年的高位下跌逾半。換言之,經歷了三十年,柯達的股價竟然不進反退。

柯達沉淪啟示有二
柯達的貧乏表現,帶給我兩點啟示。
首先,一些今日備受看好的公司,甚至一度成為天之驕子的城市,在將來可能會光芒驟失。今日的香港便是一個現成的好例子,對此我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事件給予我的教訓是,股票長期而言要上升並非不可能,但投資者必須定時檢討其投資組合,並不時作出更換,就像標普500的成份股一樣。如果滿足於擁有一籃子優質股票而安於現狀,長線回報可能會因環境的轉變而差強人意。況且,在整理投資組合時,投資者亦需要考慮股票以外的其他投資工具,如地產、債券、商品及某些收藏品等所可能帶來的回報,會否比股票更佳。
其次,今日世界可愛之處,是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製造無窮無盡的發達機會。只要願意努力工作和具有創意,便不愁沒有出頭天。但在商言商,今日的成功亦不代表永恒的成功,如果滿足於現狀,他日便難免被淘汰。因為會有一些較你更出色的人或企業會出現,他們可以生產更佳或更便宜的產品,或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樣好質素的服務,威脅你的地位。寶麗萊的下場和柯達現時所面對的窘境,便堪引為前鑑。

要成功須與時並進
由於科技的進步,數碼攝影的誕生,令原來的攝影技術顯得過時。雖然柯達嘗試緊貼步伐而發展數碼科技,但明顯地利潤已難以與昔日相提並論,因為傳統的攝影可以讓柯達透過出售不可以循環再用的菲林來賺取豐厚的利潤,數碼攝影則難以重彈此調。
故此我認為,要真正建立財富或持盈保泰,小心揀選股票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