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小食上茶樓

街頭小食上茶樓

乾炒牛河源於本港早期賣粥和炒粉的小店,小店在店前裝一個爐灶,灶上放了大鑊,專炒粉麵,店內也售賣白粥,而炒粉炒麵都要加點芽菜,混了油來炒,最後才加進豉油,但沒有肉類,即是現稱的齋河或齋麵。根據互聯網上資料,小店後來想出新法,把牛肉加進炒粉中,便成為今日的乾炒牛河了。類似的炒粉小店在西營盤和上環開得最多,晚上生意最旺,很多人吃白粥和炒粉當消夜,茶樓起初認為這是低格食品,不作供應。乾炒牛河成了茶樓菜式,則是廣州做了先驅。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