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內地「窮奢侈」反映制度弊端 - 張華

解讀中國:內地「窮奢侈」反映制度弊端 - 張華

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指出,蘇北某貧困縣一條街就有七棟氣派的豪華樓,且都是縣機關的辦公大樓。到過內地城鎮的人,都能發現這種令人心痛的「窮奢侈」現象:市鎮內最高級或最豪華的標誌性建築,不是銀行、電訊或交通等國有企業的大樓,就是政府機關,而且愈貧困落後的地區,這種現象愈突出。

建豪華政府樓取悅領導

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樹碑工程都是「窮奢侈」的具體表現。無論中央下多大力氣,要煞止「窮奢侈」現象,幾乎都是徒勞的。就算煞住一時,風聲過後,這種風氣往往反撲得更烈更猛,新的政府大樓建得更奢華、更氣派。這是中共官僚制度使然,亦揭示了中共兩個嚴重的制度性缺陷:升遷制度和財政支出制度。

上級考核地方官員政績時,經濟增長、外資數量當然是重要指標,但市容是否「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的印象同樣重要。政績愈突出,獲拔擢的機會當然愈高。

事實上,上級領導的視察多是走馬看花,新穎而豪華的辦公大樓是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方法。大樓愈豪華,愈能顯示地方領導的能力:如果能力不足,實力不夠,能蓋上如此美輪美奐的大樓嗎?這是政府大樓愈建愈豪華的誘因之一。

另方面,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都是「軟約束」,意即行政機關對預算有很大的主導權,立法機關等監督機構無權置喙。

事實上,各部門一把手(黨委書記)有絕對權力支配財政資源,每個政府、每個部門都是他們的「獨立王國」。可是,他們雖有權決定支出的用途,卻不能直接放進自己口袋,只有蓋高樓、建豪宅,才能在過程中名正言順向親朋好友輸送利益,或暗中收受回扣。

花錢蓋大樓暗中收回扣

樓蓋得愈高,房子建得愈豪華,錢自然花得愈多,他們收取的利益才會水漲船高。在沒有外部監督下,做領導的無論為「錢途」還是仕途著想,其衙門是貧是富,「窮奢侈」是不可避免的。蓋豪華大樓只是「窮奢侈」的一個表現形式而已,修路、築橋等大工程當然也有相同功效。

要糾正過來,只需對症下藥,改變幹部的升遷考核方法,引入輿論和社會監督,使財政預算的約束硬起來。但說容易,做起來卻難如登天矣,這種徹底改變中共官僚制度的事,誰人有如此魄力呢?